
根据6月13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外服”公众号发布的招聘公告,此次招聘的44个岗位,用工单位为上海齐洁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明确要求“限本镇人员”——包括户籍在本镇,或父母、配偶户籍在本镇的人。

年龄门槛也有细致规定:男性需50周岁及以下(1974年6月后出生),女性45周岁及以下(1979年6月后出生);退役军人可放宽至男52岁、女47岁。

笔试面试引争议,用工方:报名多,要求确实高了
“环卫工不是体力活吗?为啥要考试?”这是网友最疑惑的点。

对此,用工单位上海齐洁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解释:“报名的人太多了,必须走笔试、面试流程。现在就算是劳务工、保洁员,要求也比以前高了。”
至于笔试考什么、面试问什么,该工作人员表示“具体内容不清楚”,因招聘由第三方劳务公司操作。记者尝试联系金泽镇政府办公室及相关劳务公司,电话均未接通。
竞争激烈:198人报名,录取比例近1:5,因报名人数远超岗位数需筛选。
笔试内容:环卫基础知识(如垃圾分类标准、安全操作规范),不涉及复杂计算或背诵。
面试重点:考察实际工作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意识。
支持方:认为考试能筛选具备规范意识(如垃圾分类、设备操作)的劳动者,符合服务业专业化趋势。
反对方:
形式脱离实际:质疑“扫帚该握在手中而非笔尖”,保洁核心能力是体力与实操经验,笔试可能对中高龄、低学历群体不公。
成本收益失衡:月薪约2590元(含五险一金),低薪岗位设复杂流程,求职者投入与回报不匹配。
透明度缺失:笔试面试评分细则未公开,公众担忧存在“萝卜岗”或暗箱操作。
学历下沉竞争:高端岗位不足导致大学生竞争基层职位(如00后应聘保洁、宿管),抬升基础岗位门槛。
年龄歧视加剧:45岁以上群体面临“35岁+”就业歧视,连基础岗位也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龄限制:男≤50岁,女≤45岁)。
社会偏见延续:公众对“保洁=低门槛”的刻板印象,与用人单位“形象管理”诉求碰撞(如官方称“环卫工代表政府形象”)。
当44个环卫岗吸引198人竞争时,背后是“学历内卷下沉”与“年龄歧视蔓延”的残酷现实。真正的公平不是用考卷筛选扫地者,而是让能扫地者安心扫地——简化无效流程、强化实操考核、打破户籍年龄壁垒。城市洁净的根基,终是晨光中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而非笔尖下的标准答案。
环卫岗“门槛”提高,背后是啥?
其实,环卫工招聘设笔试面试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环卫岗位已从“单纯扫街”向“专业化服务”转变——不仅要会操作新型清扫设备,还得了解垃圾分类规范、应急保洁流程等,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悄悄提高。
加上这类岗位稳定性较强,且多为本地户籍岗位,往往报名者远超招录人数。以上海金泽镇为例,44个岗位引来大量本镇居民报名,通过笔试面试筛选,也成了公平选拔的常见方式。

有网友感慨:“现在找份踏实工作不容易,连环卫岗都这么规范了。”这背后,或许正是基层岗位专业化、招聘流程规范化的缩影。

从“扫大街不用考试”到“笔试面试一个不能少”,上海金泽镇的环卫工招聘争议,其实藏着当下普通人对“安稳”的集体渴望。
谁都知道,环卫岗位不轻松,风吹日晒是常态。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报名?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它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清晰的规则,以及“靠双手吃饭”的踏实。而笔试面试的流程,看似是门槛提高,实则是在用更公平的方式,回应这份对“安稳”的期待。
这些年,我们都在感受着变化:曾经觉得“简单”的基层岗位,慢慢有了专业要求——垃圾分类要懂规范,清扫设备要会操作,城市精细化管理里藏着太多“门道”。岗位在变得更“专业”,招聘自然也得更“规范”。

说到底,无论是考环卫工的人,还是讨论这件事的我们,在意的不过是“一份工作能不能公平得到,一份付出能不能被认真对待”。当基层岗位也开始讲究“能力匹配”“流程透明”,或许正是对“劳动不分高低,认真就该被尊重”的最好注解。毕竟,每一份踏实干活的日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