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之所以这么快对这件事进行定性,是因为其针对中国人的迹象实在是太过于明显。
4名身着日本工人服装的暴徒,租了辆日本关西牌照的汽车,专门跑到日本关东地区的东京千代田繁华街头,没有言语冲突,没有抢夺财物,见面就下重手,打完就往人流密集处逃跑,摆明了就是针对中国人。
出现这种情况,和日本舆论长期抹黑中国人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今年7月中旬左右,一名越南女游客在日本大阪一家咖啡厅内和日本店员产生冲突,被日本店员打了一耳光。
随后,部分日本舆论就开始故意带节奏,表示打人的是中国人,还表示日本店员绝对不会这么干。要不是后面越南女游客的姐姐出来澄清,就又被日本人扣了一口黑锅。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一些,日本甚至将2024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日本本土的“米荒”原因扣在中国的身上,表示是中国人在日本囤积大米,才导致日本缺大米吃。
而这件事日本方面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带来4大影响。
第一,是对中日外交关系产生潜在冲击。
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切实保护在日公民权益。这一事件可能加剧两国在敏感议题上的摩擦,例如此前日本外务省曾发布针对中国的 “安全提醒”,炒作所谓 “中国治安风险”,而中方对此已表达强烈不满。
当前正值中日在台湾问题、历史认知等领域博弈的关键期,此类事件若处理不当,可能进一步削弱双方互信。
第二,是在日华人的安全危机问题。
此次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事件,很容易引发在日华人社区的普遍恐慌。这种有组织的暴力行为让在日华人感到 “无处可躲”。
中国驻日使馆已紧急启动领事保护机制,并发布安全提醒,建议同胞避免前往治安薄弱区域。长期来看,此类事件可能导致在日华人减少社交活动、增加自我保护成本,甚至影响中国公民赴日留学、旅游的意愿。
第三,是日本的国际形象会受到严重损害。
日本素以 “安全国家” 形象著称,但2025年以来无差别袭击事件频发,包括7月28日水户市5人被刺伤事件,以及2024年底北九州等地的随机杀人案件.
这些事件正在动摇国际社会对日本治安的信任。对于高度依赖旅游业的日本经济而言,此类暴力事件可能导致外国游客数量下降,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复苏。
第四,是日本社会治理的信任危机。
这件事暴露了日本在多元社会治理上的深层困境。尽管日本政府设立了 “多文化共生中心” 等机构,但政策执行层面存在严重脱节。
一方面通过 “特定技能制度” 大量引进外籍劳工,另一方面却未提供足够的语言教育和社会融入支持。这种 “重利用、轻保护” 的模式,使得在日外国人长期处于法律保障不足的边缘状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右翼势力试图将社会矛盾归咎到移民身上,这种危险倾向可能进一步撕裂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