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企业以2%的岗位名额向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敞开大门。这一举动引发的争议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对刑释群体的复杂态度:既有对包容的期待,也有对风险的担忧。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数十万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但再就业率不足40%,近三成人因“前科标签”被直接拒之门外。
澎湃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刑释人员就业现状,剖析政策执行堵点与法律救济短板,探讨帮扶路径,从企业社会责任、安置帮教机制到社会观念革新,寻找破局之道。
在社会秩序的框架里,刑满释放人员完成法律层面的改造后重归社会,本应是其开启新生活的起点。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回归之路,实则荆棘丛生。
他们有的已走出高墙数年、仍四处求职,却因犯罪记录被拒之门外,临时工作干不长,摆摊被驱赶,贷款遭拒批;有的在打各种临工生存,从快递到外卖,创业也因背景筛查梦碎,大企业的招聘政策虽带来一丝希望却仍忐忑不安;有的终于找到工作,却很快因派出所介入后被同事疏远,跑滴滴、送外卖受限,打零工也不稳定,最终只能回老家艰难维生。
受访者一:2021年底刑满释放,目前从事临时货车司机工作
我是东部某省份人,2021年底出狱后,找工作成了最大的噩梦。电子厂、美团、货拉拉、滴滴……我试过不下20份工作,最短的只干了十几天。不是工资低得活不下去,就是对方一查犯罪记录就赶人。想要开滴滴也只能借别人账号,这就导致平台封号对我而言是常事,根本干不长久。
歧视好像已经理所当然,因为有犯罪记录,根本找不到正式工作。去做搬运工,老板发工资都要吼我,他们好像巴不得我辞职。可是我都是用心在做,我干别人干不了的活,重的、累的、需要加班的都是我在做。
只要有招聘信息,我就去应聘,可到处都碰壁。最难的时候,我在出租屋吃了一个月泡面,差点抑郁。后来试着摆地摊卖鞋、卖点心,可城管一来,货全被没收,也想过贷款做小生意,但因为有犯罪记录,银行直接拒批贷款。
现在在帮私人老板开货车收废品。这份工作是今年过年的时候,没钱生活不下去,朋友介绍的,一直干到了现在,但我知道,这份工作恐怕也干不久了。
老鞍凳疚摇八场弊叱Ю镏登亩鳌N揖芫涂畚业墓ぷ剩固餐A恕O衷谖也豢赡芪ケ匙约旱牧夹模以腹铮ε伦叽砺贰@习迕骼锇道锏嘏懦猓梦也桓腋参易危遗滤篮蟾醯媚惆镂腋烧庵质吕硭比唬才滤雍竺姹ǜ次摇K韵衷谖抑荒芡低嫡蚁乱环莨ぷ鳎缓缶≡缋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