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郑智化再度发微博回应称,深圳机场已经对他个人提出道歉,他不再追究此事,相信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而非整个机场的问题,只希望借由此事,深圳机场能优化对残障人士的服务和协助。
在卷尺哥走红、“深圳速度”颇受瞩目之际,这则舆情来得颇为突然,不过深圳作为多年来领风气之先的一线城市,其改革意识与人本理念一直备受好评,相信这次舆情也只是一事一例,是非曲直且待厘清。但在相关评论区,“
暴怒”的郑智化所想争取的尊严却击中了很多人的柔软内心,激起了残障人士出行权利的讨论,正如有网友指出的,“郑智化是公众人物才受重视,一般的小老百姓恐怕没人理会”。这位网友对残障人士境遇的担忧,也是公众的担忧,有关部门在舆情发酵后,究竟是基于公众人物影响力下的公关灭火还是对于一个普通乘客在日常出行中未能保全他的体面而愧疚?
“一个需要盲道的人,却被困在盲道里”。其实,郑智化式遭遇经常会在社交平台上上演。去年12月26日,陕西西安一名盲人小伙在盲道上行走时,其盲杖被外卖骑手的电动车轧断,对方态度粗暴,这位盲人小伙哭诉着说“盲杖一断,我回不了家”“我要是能看得见就好了”。而在不少博主的镜头记录下,占道经营的摊贩、单车、汽车,阻断了残障人士前行的路,而这些残障人士在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行为时,下意识的第一句话不是郑智化般的愤怒,而是一句局促的“对不起”。就像一句高赞评论形容的那样,受伤害的是他,而他却要说对不起。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达到8500多万,占人口总数比例超过6%。他们已是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一些城市的公共场域中鲜见他们独立出现的身影。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既与快速扩张的城市化所留下的历史欠账有关,也与一些城市配套设施在建设与运营中脱节、设计执行规范不到位,导致残障人士权利沦为空中楼阁有关,这些注定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而渐次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