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这是一个独孤求败的称号,纵览历来的小提琴曲目,地位再高也最多挂一个“技艺试金石”的标签,能被称为“圣经”的作品,独此一部


当中,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用到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在他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多是因为无法逾越这座巅峰。



《小无》的难度不仅体现在其严谨的乐曲结构和高难度的技巧,对演奏者而言,无伴奏的形式更易暴露演奏缺陷,需要极度专注。而在保持专注的同时,又要竭力克制自己因过于投入可能导致的、演奏时的情感失衡。


只因这六首曲子所要求的情感把控也绝顶严格,没有浅薄、没有不定的情感、没有骤降的愤怒,只有宏伟、如大海般的深邃。总的来说,巴赫的《小无》,是对演奏家技艺、领悟力、耐力、专注力艺术涵养的全面考验



古往至今,完整演录巴赫《小无》的小提琴家并不算多,造成其相对“冷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太难了!传闻称连巴赫本人都在《小无》原曲谱上如此注释道:“一不小心和弦写得有点多呢,要是拉不过来的话,就忽略一些吧!”


哪怕是少数完整演录这套作品、且水平得到广泛认可的演奏家,也耗费了将近大半生才得以达成如此程度。比如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她从开始演录到真正完成全套《小无》,时间跨度长达40年。然而慢工出细活,她的《小无》一直被视为最优秀且极具魅力的录音之一。



早在1974年,郑京和已为Decca唱片录制了巴赫《小无》的第二组曲和第三奏鸣曲。当时的她年仅26岁,却已是赢得国际大赛首奖、多次与世界顶尖乐团合作演出的一流小提琴家,被誉为“现代小提琴艺术王国中的新皇后”。


这位年轻的“皇后”也确实将其天才尽数凝聚于40年前的专辑中——弓法精准利落、琴声纤细但柔韧绵密、优雅纯净且情感丰富,如此出色的表现即使很多男性小提琴家也自愧不如。



2003年,在伦敦皇家节庆舞台上,郑京和拉响了巴赫《小无》第二号组曲最著名的末乐章“恰空”。英国《泰晤士周报》认为她的演出“音色灿烂华丽,音质晶莹透亮...热情、激昂、悦耳动听又有心灵上的美感,这些特点似乎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是非常优秀的诠释。”



然而,即使在已公开演录的部分表现得非常出色,郑京和也始终没有要完整演奏整套巴赫《小无》的迹象。终于,在十多年后的2016年,翘首以盼的乐迷才等到了由郑京和演录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全集录音



这不仅是郑京和的第一套《小无》全集录音,也是她十五年来的首套录音室录音。她对深爱的小提琴艺术始终怀揣着敬意,若无十足准备和把握,绝不轻易录音,状态不佳时,也绝不露面演出。2005年,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郑京和手指受伤,她当即隐退,舞台空窗五年,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气馁,反而“收获得比失去的还要多”。


养伤的同时,郑京和持续以模拟拉琴的方法锻练手指,让双手的灵活度不至于在这期间退化。隐退后将重心置于教育事业的她,也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当然,对以往从未完整演奏过的巴赫《小无》,郑京和也一直潜心钻研,“我在脑子里反复思考过所有的乐句...还有各种运弓、指法等等的可能性。



2010年,郑京和重回舞台,但她并没有立即录音,而是又经过了五年的沉淀,才录制了这套完整的《小无》。与二十多岁时的意气风发相比,已过花甲之年的郑京和,琴技上的精准与犀利不变,但动态略小,“语气”更柔和,风格更内敛,但也更本真自然


遇上快版的舞曲,郑京和那种神采飞扬的情绪还在,还是那个26岁的年轻女孩,但是回到慢板乐章,那种质朴而美好的情绪刻画,展现了年龄对音乐家的淬炼



乐迷评价

1.“很坚韧的一个版本。郑的生命力之顽强,而且以一丝不苟,屏声静气的姿态完成,谦卑,谨慎又动听。乐手的生命力在bach之中太显而易见。”

2. 时间如何焠炼出音乐家的成熟与内敛,听了这张唱片就知道。而在干净又近乎完美的录音当中,我知道大师宝刀未老,而且对录音的洁癖没变,每一个音符都很完美。

3. 多么真诚的演奏啊,我喜欢。


不乏一些认为大师在伤好复出后“气势不如当年”的声音,就连郑京和自己都说,在如此年纪还要一次性拉完六首高难度《小无》,几乎没人这么做。但她在这套录音中所展现的纯粹音乐良知、那种将多年的艺术感受通过手中乐器全数表达的真诚,是鲜少有人能做到的。


这无关乎技术,而是纯粹传递音乐的内在美感。有人曾引用康德的一句哲学名言,将巴赫《小无》形容为“我们头顶的星空”,笔者认为,郑京和的这一版录音,确实诠释出了星空般的广袤与深邃。




【原装进口】《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2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