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先行
2024年深圳解禁田园犬,2025年1月广州将其移出危险名录,允许登记饲养。
2024年11月,我国本土品种的中华田园犬在深圳被解除禁养。
2025年1月,广州发布通告,危险犬名录中取消了中华田园犬(土狗)。

2025年6月,长沙多方人士等经过热烈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将中华田园犬(土狗)移出《危险犬只目录》。
中华田园犬
长沙拟让中华田园犬合法入户
“我赞成把中华田园犬(土狗)移出《危险犬只目录》”“我认为中华田园犬可以家养。”6月19日上午,一场决定中华田园犬命运的禁养犬只管理专题论证会在长沙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召开。市**、相关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人、大学教授、疾控专家、农业农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基层派出所民警等经过热烈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将中华田园犬(土狗)移出《危险犬只目录》。
中华田园犬被冠以"危险"之名而遭禁养,这一政策逻辑本身就值得商榷。历史地看,这种陪伴中华民族走过农耕文明数千年的犬种,其忠诚、温顺、适应性强的特质早已写入文化基因。湖南农业大学屠迪副教授称之为"老祖宗留下的瑰宝",绝非虚言。将中华田园犬简单归类为危险犬种,无异于对我们自身文化传承的否定。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思维,反映的是城市治理中追求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对文化价值的漠视。当深圳、广州等城市率先"解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策的松动,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苏醒——认识到城市文明不应以切断历史脉络为代价。
禁养政策导致的"偷养"现象与流浪犬问题,暴露出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长沙高端小区里深夜遛狗的居民,家中偷偷饲养中华田园犬的家庭,这些"违法者"实际上是在用行动表达对政策的质疑。数据显示,长沙虽有10.2万条犬只获得养犬许可,但动物疾控部门接种疫苗的犬只高达39万只,这一巨大差距暗示着大量"黑户犬"的存在。更严重的是,禁养政策催生了流浪犬问题,正如杨娟代表所言,许多被弃养的中华田园犬"甚至被作为无检疫肉类送上餐桌"。政策的本意是保障公共安全,结果却制造了更大的安全隐患,这种悖论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
将中华田园犬移出禁养名录只是第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养犬管理体系才是长远之道。长沙论证会上专家们的共识表明,问题的关键不在犬种本身,而在饲养者的责任意识。与其禁止特定犬种,不如建立完善的登记、防疫、教育制度。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实行"犬只行为评估"而非"品种禁令",重点考察个体犬只的性情而非其血统;同时加强养犬人的教育培训,推广"文明养犬"理念。长沙县动物保护协会开展的领养活动和文明宣传,正是这种治理思路的积极实践。只有当管理措施从"简单禁止"转向"科学引导",城市才能真正包容多元的生命形态。
中华田园犬的命运变迁,映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过程。从乡村到城市,从田园到社区,这些"土狗"的生存境遇实则是乡土中国转型的缩影。解禁中华田园犬,不仅是对一个犬种的公平对待,更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丢失的文化根脉的抢救。当城市能够包容中华田园犬的吠声,也就证明它已经具备了接纳差异、尊重传统的文明胸襟。这种包容不是管理的退让,而是治理智慧的升华——在确保公共安全的同时,为城市留住了那份最质朴的乡土记忆。
城市文明的标高,不仅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更在于其对多样生命的包容程度。中华田园犬的"解禁"风潮,标志着中国城市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在制定管理政策时,能够兼顾安全需求与文化传承,让城市不仅是高效运转的机器,更是有温度、有记忆的生命共同体。毕竟,一个能够与中华田园犬和谐共处的城市,才真正称得上既有现代文明的光彩,又不失文化传承的厚度。
“中华田园犬作为本土犬种,陪伴中华民族数千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与记忆。它们对主人忠诚、温顺,适应本土环境能力强,是许多家庭情感的寄托,也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赞成将中华田园犬移出禁养目录,但应同时出台公共管理要求,从源头管好饲养犬只。”自媒体人司海涛的发言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中华田园犬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历经数千年驯化而严选的犬种,吸收了诸多犬种的优点,属于多次杂交,不断优化的综合型‘选手’,具有吃得少、疾病少、适应本土环境能力强的特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屠迪指出。
“可以鼓励和支持中华田园犬的领养和认养,通过举办领养活动、宣传中华田园犬的优点等方式,提高市民对中华田园犬的认知和接受度。”杨娟告诉记者,长沙县动物保护协会从2020年至2025年,在长沙市持续开展文明养犬宣传与公益领养活动,累计组织活动60余场,累计辐射市民超15万人次,成功促成700余只流浪犬只被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