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后,引发社会关注。学校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结果,全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真诚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和批评。
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今天谈两个问题。一是杨景媛的学位论文严重不规范,事情都引爆这么久了,还没核查清楚吗?
肖某某的纪律处分,校方不是早就和肖某母亲说是迫于舆论压力吗?到现在还搞不清状况?
杨的硕士论文下载量,已经3万多次了。在武汉大学的学位论文下载量排名中,已经第三了。

这算是成名了。只不过是臭名昭著。
她论文的问题太多了。

《离婚法》都能编出来。各种问题一大堆。显然运用了AI写作,充满数据幻觉,她都不核查的吗?导师干嘛去了?
武大硕士论文就这水平吗?坦白说,连个普通高校本科生水平都达不到。
这个学渣是怎么被武大保研的?这个问题值得挖一挖。
杨某某的导师郭汝飞为经济学背景,而她的法学论文被曝存在多处硬伤,包括虚构《离婚法》、篡改数据等严重学术问题,这种跨学科指导模式在事件发酵后成为公众质疑校方学术管理混乱的又一佐证。
武大的名声一夜之间全毁了。很多武大校友说这事校方不处理好就承认华科是武汉第一校,说话要算数!
看看她在社交媒体上,可全是虎狼之词:
比如,有网友爆料她疑似在高中时偷拍过男厕所。




她可能是个性压抑者,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的露骨内容是一种表演性表达,寻求关注并塑造人设,与临床心理学中的“性压抑”不能简单划等号。
这其实没什么,表达自身欲望,不能说不正常。只是她呈现出严重的分裂性。意淫成功男性,却严重瞧不起底层民众。
她在B站收藏了一堆怎么跟男性斗争的指南。
一方面高调宣泄性欲望,将男性视为幻想对象;另一方面又以受害者姿态号召“与男性斗争”,角色分裂下隐藏的是将男性分为两种:高端男子,供她意淫;普通男性,则被污名化乃至诬告。
她在拿到硕士学位证后,立刻致法官信,要求将武大列为共同被告。她一个诉求是,要求高校增强反性骚扰机制。
毫不掩饰地将私密想法公开化,这种种言行早已超越正常的社交边界,明显缺失性羞耻感,任谁看了恐怕都要连连摇头,直呼不正常。
而结合这些语境来看,网友们对她自然变得更加不信任,更加倾向于认为是她扭曲了陌生异性的正常行为,将别人的挠痒行为曲解成了对自己的性暗示。
这似乎也解释她了为何在败诉后依然扬言要举报肖同学的偏激与固执。
很多人说肖同学被冤枉到前程尽毁、全家遭殃,可她却还有锦绣前程,但其实被舆论反噬到赶尽杀绝的地步,她哪还有什么锦绣前程,人生前路早已寸寸塌陷。
杨同学在起诉期间,也就是事情还没反转前,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发帖说想找个骂她的评论都不容易,全是指责肖同学及其母亲的。
增强反性骚扰机制没错,她应该真有一种做女权先锋的豪情。从她的社交媒体发言看,她很在意小团体的态度,以反性骚扰获得群体认可,在圈内爆红,和她的专业也契合。
但有豪情也不能自我加戏,自我感动,去构陷别人吧?这就像工人阶级在被大同理想感动,去构陷资本家还是很无耻和龌龊的。
如今裹挟在双方身上的舆论风向彻底逆转,舆论几乎全部调头瞄准了她,这般两级反转也可谓是讽刺到了极点,也再次道尽了互联网的基本逻辑:想要利用舆论的人往往会被反噬。

仅仅只是点赞了一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点评帖子,仅此而已,再无任何多余举动。

可能她也早已感到疲倦心累,全家人该吃的苦早已经吃过了,该流的眼泪也早已流完了,本就性格内向的儿子又被诊断出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倾向高达80%。
学校曾经为舆情降温而给的处分尚且可以撤销,可肖同学原本灿烂的人生还回得来吗?一家人原本的平静幸福生活还回得来吗?

她通过虚构事实+滥用维权渠道发起不实指控,这个行为已经超越了所谓的“认知偏差”,损害他人名誉权是既定事实,且涉嫌触及诬告的法律红线。在败诉之后,还将对方信息上网,并叫嚣继续举报到对方无处可上。

杨以“反性骚扰”为名发起不实指控,让“女权”话语沦为构陷工具,严重消耗了公众信任,以后真正需要帮助的女性想要维权,将更加艰难了。
如果当初坐在肖同学对面的不是杨同学,而是随便一位其他女生,事情会闹到这般结局么?
如果事情上演的地点不是武汉大学图书馆,而是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结局又是否会不一样?
杨某某“赶尽杀绝”的做法违背了中国人与人为善、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老祖宗讲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在有些人却把维权当生意做。
当狼来了效应开始泛滥,诬告案例会侵蚀真正受害者的可信度,以后女生真遇到骚扰,恐怕不会再有人信了。
[ 本帖最后由 嘿嚜 于 2025-8-3 17: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