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章惇
苏轼最可贵的就是他能“不计得失,忘却恩怨”。
苏轼大半生都在各地流放,饱尝打击与伤害。
但不管境遇如何,他始终保持豁达之心,容得下所有遇到的人和事。
正所谓,眼宽能容世间事,心宽可谅天下人。
怨恨别人,只能得到无尽的折磨,放下别人的过错,得到的是心的解脱。
苏轼和章惇,年轻时本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后来两人逐渐走远。
绍圣元年,章惇当上了宰相,上任后他开始清肃旧党,苏轼也未能幸免。
苏轼六十岁时,章惇仍不放过,还将他贬到海南。
在当时,被流放海南这样一个外化之地,基本不可能活着回来。
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转眼就以死相逼,换做常人,早已对其恨入骨髓。
但苏轼却没有。
后来,宋徽宗上位,章惇被罢免了相位,苏轼却得到赦免。
章惇的儿子怕苏轼报复,就写信向苏轼求情。
收到信后,苏轼立即回复说:
“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字里行间,不仅毫无怨怼,反而还劝章惇照顾好身体。
历经命运浮沉后,对于他人施加的伤害,苏轼最终选择原谅,将恩怨一笔勾销。
过去的不妨让它过去,跳出了过往的恩怨纠葛,你才能享受当下的美好。
放下仇恨,卸下沉重的负担,其实也是放过自己。
用宽恕和原谅,散去他人制造的阴霾,就能让自己的世界充满阳光。
正如苏轼所说:“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这一生,几经沉浮,但所到之处,却从没有恩怨是非,永远如赤子般活得通透。
当你能包容的事情变多,内心就会越来越平和,能扰乱你心绪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人生也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