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妙策

贞观初,益州(四川附近)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少数民族)反了,请发兵讨之。

唐太宗说:“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竟不许。

人遇到了问题,最常用的处理方式就是征伐、压制、逼迫对方。

比如两个人争论,声音一般都很大,说服不了,可能就要动手、动武。

殊不知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后退一步,找找自己的原因,改变一下强迫武断的方式也许更好。

处理各种矛盾包括家里的、单位的、社会上的,都是一样的。

如果都在火头上,都是往前顶,往往结果是无法收场,或者伤害很大。

所以唐太宗不许发兵征讨,而是转变思维,如果地方的都督真能够抚以恩信,推心置腹,那么那些人自然会心悦诚服,用不着大动干戈,这才是真正的教化,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这样的成功的例子也很多,比如:

韦仁寿时为南宁州都督,仁寿性宽厚,有识度,既受命,将兵五百人至西洱河,周历数千里,蛮、夷豪帅皆望风归附,来见仁寿。

看!就带了五百人,就能管辖数千里的地方,而且蛮、夷豪帅皆望风归附。

仁寿承制置七州,法令清肃,蛮、夷悦服。

朝廷调他回去,蛮、夷都舍不得,号泣送之。能够让人流泪相送的人,那要好到什么成度?

蛮、夷好象是难以治理,其实要看这个都督有没有水平。

过去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不是一句空话、大话,真能做到,那真的能够起到垂拱而治的妙用。

正如岳飞所说:

正己然后可以正物。

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都是古人留下的智慧,遇到问题或者麻烦,要反省自己。

自己归正了,做什么就能够事半功倍,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所以说,解决所有的问题和麻烦的妙招,不在外面,而是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