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放假停课一次,正好把上周四我出去玩的一课补发,和王老师要的原稿,直接转发:
(转发)《大运河文化与镇江》
秦凿丹徒入江口、龙目湖长岗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开凿徒阳运河和丹徒入江口,设丹徒县。
1、秦凿丹徒入江口
《镇江交通史》第一章第二节记载:秦始皇开凿徒阳运河做了两件事。第一,新开丹徒口,缩短了入江口和邗沟的距离,改善了江南入淮的航线。第二,开凿了龙目湖中长岗,丹徒水道“令水北注江也”,引潮济运。

《括地志》卷八“丹徒故城”

丹徒入江口

大运河丹徒镇江河交汇处国家级文保碑
2、丹徒古镇永宁桥
永宁桥,俗名湾子桥,乡民取吉祥之意,谐音又称作“万子桥”,寓意多子多福。永宁桥是一座石拱古桥,在丹徒镇上雄跨运河。
《修永宁桥记》云:“丹徒镇或云古丹徒县也,秦汉时皆邑此。孙吴始徙京口,然邑虽徙而名不更。镇当要冲,为吴会、闽、越贡道之所。……镇旧有桥,东西烟井,万家夹渠而居,恃桥以通往来。岁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夏,积雨弥旬日,暴涨桥圮,东西路绝。往来者,凭舟以济,或乱流争涉,多覆溺不可救,居人患之。佥议推一僧醵兴事。久之,计所醵金足办矣。”

《光绪丹徒县志》卷四记载“永宁桥”“北高桥(百家桥》”

《京口山水志》徒儿浦记载
3、千古县治丹徒镇
丹徒古镇作为县治且临河,在江浙大运河段没有比丹徒古镇再有悠久历史的县治古镇了。秦开凿徒阳运河改谷阳置丹徒县。秦朝以来,丹徒镇一直为县治所在。开皇九年(589),丹徒县并入延陵县,县治始移于京口。直到宋雍熙四年(987),丹徒镇才由县治始为县镇。
明清时期,丹徒古镇店铺林立,运河上商船来往不息,商贾云集。古街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古街依水而建,小巧玲珑。古街石板铺就,建筑古朴典雅。古运河舟楫鱼贯往来,帆影衔接,不可记极。特别是晚上,舟艤沿河、沿街、古桥下停泊,古街灯火、渔火辉映;南北货物的交流、买卖,酒店里猜拳行令,颇有十里秦淮繁荣的韵味。

《方舆胜览》览三“丹徒”

丹徒镇古街
秦凿龙目湖中的长岗
秦开凿的徒阳运河,入江口在今丹徒镇。自丹徒镇至镇江方向开凿了龙目湖中的长岗,引水济运。
《京口山水志》卷十二:“龙目湖在城东京砚山下,太平御览郡国志曰,润州遏坡有湖,名龙目湖。又京口记曰,龙目湖,秦皇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岗,使断,因改为丹徒,令水北注江也。又梁典曰:武帝望京岘山盘纡似龙,掘其右为龙目二湖,寰宇记同。”

《京口山水志》_卷十二“丹徒·水·龙目湖”

杜野湖(龙目湖)

杜野湖雨亭
5、丹徒地名始自秦凿龙目湖长岗
《乾隆镇江府志》卷之二:龙目湖,郡国志曰,润州遏坡有湖,名龙目湖。刘桢记曰:龙目湖,秦王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冈令断,因改为丹徒。令水北注江。
《舆地纪胜》卷七:秦时或言,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山以败其势,因名曰丹徒。
《括地志》卷八:徐州志云:秦使赭衣凿其地,因谓之丹徒。凿处今在故县西北六里,丹徒岘东南连亘盘纡,屈曲有像龙形,故秦凿绝顶,阔百余步,又夹坑龙首,以毁其形,坑之所在,即今龙月二湖,悉成田也。(史记,绛候周勃世家正义。)
《太平寰宇记》卷之八十九::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凿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
《太平御览》卷61-卷70(宋)李昉等奉敕撰。刘桢《京口记》曰:龙目湖,秦王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冈使断,因改为丹徒。今水北注江也。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丹徒县”

《舆地纪胜》卷七“丹徒县”
秦时开凿的具有2200多年历史徒阳运河、丹徒入江口、丹徒古镇未曾改道、移位,历史之见证完全俱在。古镇、古街,以及明代东岳庙等等,形成了一所历史“千古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入江口、古镇、古街等等都是这座“千古大运河博物馆”的“古文物”。这些“古文物”是那么的原始,那么历史悠久。


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感谢大家对大运河文化的热爱!
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传承大运河文化,我们将不懈努力!


王礼刚
202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