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周五报道称,特斯拉已要求供应商在其美国工厂生产的汽车中,全面排除中国产零部件。
消息人士透露,马斯克执掌的这家车企及其供应商已完成部分中国产零部件的替换工作,目标是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所有组件都换成非中国产版本。
《华尔街日报》补充指出,受中美贸易争端中波动的关税影响,特斯拉高管一直在艰难应对定价策略的调整难题。事实上,路透社 4 月就曾报道,在关税威胁下,特斯拉两年间已持续增加美国工厂的北美本土采购比例。
今年 10 月,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产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 9.9%,至 61497 辆,逆转了 9 月 2.8% 的增长势头。其上海工厂生产的 Model 3 和 Model Y(含出口)产量较 9 月更是暴跌 32.3%。
2025 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让车企高管们始终处于应急状态。反复变动的关税政策,以及行业对稀土供应瓶颈、芯片短缺的持续恐慌,正促使车企重新审视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关键来源地。
就在本周,通用汽车已通知数千家供应商,要求其供应链中移除中国产零部件。知情人士透露,通用甚至为部分供应商设定了 2027 年的截止期限,而 2025 年春季以来,这一进程因贸易局势升级而加速。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早有端倪。其在 2025 年一季度报告中宣布,美国交付的 Model 3 和 Model Y 已使用 100% 本土生产电池包,内华达州超级工厂的产能突破成为关键支撑。CEO 马斯克强调,公司正通过垂直整合降低风险,得州的锂精炼厂和正极材料工厂也即将投产。
上海工厂把特斯拉喂成了一家全球顶级的新能源车工厂。
随着工厂投产,特斯拉开始加速本地化。
一开始很多零部件从美国运来,后来慢慢的换成中国供应商。到2024、2025年,公开披露的数据是: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经达到大约95%,刚建成时只有30%。
在中国签约的一级供应商超过了400家,其中60多家已经进入特斯拉全球采购体系,给世界各地的工厂供货。
2024年,上海工厂一年交付超过90万辆车,贡献了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大约一半,还顺带滚出了第三百万辆整车和第一百万辆出口车。
这几年的上海工厂,帮特斯拉完成了几件至关重要的转变。
第一就是把生产成本给压下来。中国的供应链配套、劳动力和效率,让特斯拉在全球范围有能力打价格战。
第二就是把产能放大了。如果只有美国那一条线,很难支撑后面这种全球几十万、上百万辆的交付规模。
成本和产能稳住之后,特斯拉才真正迎来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上海工厂虽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量产,但它让特斯拉从过去的,靠讲故事支撑估值,变成了有真实的产能和利润的转折点之一。
中国给政策、给市场、给供应链。特斯拉带来了技术、品牌和产业链升级。
故事如果停在这里,大家会觉得这是一段很典型的互相成就的佳话
但真正让剧情发生转折的,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华盛顿。
美国的规则变了,特斯拉不得不跟着改写剧本。
2022 年之后,美国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给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最高 7500 美元税收抵免,同时附上了一堆越来越严格的条件。有两条是专门针对中国的。
从 2024 年开始,只要电池里有任何一个电池组件,是由“外国关注实体”生产或组装的,这辆车就不能享受补贴。
从 2025 年开始,如果电池里的关键矿产,例如锂、镍、钴等等,在这些实体控制下被开采、加工或回收,同样拿不到补贴。
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中国相关企业基本都在重点关注对象之列。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你在美国卖车,想让用户拿到那 7500 美元,就得在电池和关键零部件上,尽量切干净和中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关税压力也在加码。
特朗普新一轮关税计划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汽车零部件加征高关税,有分析测算过。如果特斯拉还大量依赖从中国和墨西哥进口的零部件,单车成本可能要多出几千美元,直接压利润或者抬售价。
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其实被逼到了一个必须要做选择的十字路口。
你在美国市场,到底是要补贴,还是要中国供应链?你必须二选一。
如果要补贴,就得按照美国的规则,想办法洗掉中国的痕迹。如果要坚持现有供应链,就要准备好在美国少卖车、或者用更高价格竞争。
其实特斯拉已经给出的答案。
那就是“去中国化”
根据近期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的报道,特斯拉已经通知供应商,给美国工厂供货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有的零部件已经换成了其他国家生产,目标是一到两年内完成切换。
这里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下。
这次调整针对的是在美国生产、在美国销售的车辆。重点是那些可能影响补贴资格的零部件,尤其是电池相关。很多替代来源,未必是真正远离中国供应商,而是通过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工厂,以“非中国制造”的身份进入美国。
也就是说特斯拉去中国化,去的美国工厂的中国化。
在中国,特斯拉还在继续加码。
上海工厂的本地化率仍然维持在 95% 左右,本地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2024 年,特斯拉又宣布在上海建设新的储能Megapack工厂,这是它在美国之外的首个大型储能工厂项目。
一边是美国工厂在加速“去中国化”,一边是中国工厂在继续“深度中国化”。
所以如果只看媒体的报道标题,很容易误解成特斯拉要“跟中国分手”。
其实这是一家跨国公司,在卷进地缘博弈中时,一种分治的策略。
在美国,它不得不顺应美国的政策,把关键零部件往北美迁移。
在中国,它依然离不开中国这个生产基地和供应链中心,甚至还在扩展新项目。
但未来会怎么仍然不好说。特斯拉是否一直保持这种“左右逢源”的状态?
过去十几年,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玩法很简单。哪里成本低、效率高,就把工厂建在哪儿,再从那里给全世界供货。上海工厂正是这种逻辑下的产物。
但美国改变规则开始,越来越多的约束出现了。
不仅是特斯拉,通用也被曝出要求几千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把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迁出供应链,换成其他来源。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从上海工厂到“去中国化”,中间真正变化的,是产业链运行的规则。
以前是一条全球统一供应链,大家围绕效率和成本布局。现在是把全球市场拆成几个大区,每个大区要有一套安全的供应链。
未来这种割裂的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前段时间的安世半导体,现在的特斯拉,明天类似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看懂这一家公司,从上海走到去中国化的全过程,就能提前看懂,未来十年,全球产业链重排的节奏和方向,大致会往哪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