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一般性辩论期间,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的发言引发国际舆论震动。他以“原住民权利保护”为切入点,直指日本政府对琉球群岛(日本称冲绳)原住民的长期歧视与文化同化政策,并强调“琉球地位未定论”的历史法理依据。这场外交交锋不仅揭示了中日关系中潜藏的历史遗留问题,更折射出亚太地缘格局的深刻变化。





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可追溯至19世纪末。1879年,日本通过武力吞并独立王国琉球,设立冲绳县,强行终结其与中国延续五百余年的宗藩关系。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领土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岛,琉球群岛应由同盟国托管。然而,1972年美国在未获中国及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私自将琉球“施**”移交日本,仅保留驻军权力。这一行为被中国视为非法,联合国亦未就主权归属作出最终裁决。

从法理层面看,琉球群岛的主权争议存在三重矛盾:其一,美国单方面移交“施**”违反国际法程序;其二,日本对琉球的统治缺乏历史延续性,其殖民行为未获国际认可;其三,琉球原住民的文化认同与日本本土存在显著差异,其语言、习俗及历史记忆均指向独立文化主体性。中国此次在联合国提出管辖权问题,正是基于对历史正义的坚守——若放任日本以“战后安排”为借口掩盖殖民历史,将助长强权对国际法的践踏。





中国选择此时提出琉球问题,与日本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激进行为密切相关。2025年以来,日本高层多次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并加强与美澳等国的军事勾连,试图将台海局势纳入其“印太战略”框架。这种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迫使中国调整对日外交策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

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反制日本的关键支点。作为第一岛链的核心节点,琉球承载了74%的驻日美军基地,其军事存在严重威胁中国东海安全。中国通过揭露日本对琉球原住民的歧视政策,不仅可削弱日本“单一民族国家”的叙事合法性,更能动摇美日同盟的军事部署基础——若琉球问题国际化,美军基地的合法性将面临联合国人权机制的审查。





中国发言后,日本媒体迅速发起舆论反击,指责中国“干涉内政”,要求撤回言论。然而,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其双重标准:日本长期以“人权教师爷”自居,对涉疆、涉港问题指手画脚,却拒绝承认自身对琉球原住民的文化同化与经济剥削。数据显示,琉球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仅为日本本土的60%,而美军基地噪音污染导致当地居民失眠率高达35%。这种系统性歧视与日本宣称的“人权优先”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国家的沉默则凸显了地缘的现实考量。尽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建议日本承认琉球原住民地位,但美英等国因军事同盟利益选择回避问题。这种选择性失明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外交的必要性——唯有主动设置议题,才能打破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垄断。

中国此次提出琉球管辖权问题,标志着外交策略的重大转变: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议题。这一转变具有三重战略价值:

历史正义的彰显:通过国际平台还原琉球被殖民的历史真相,纠正日本对侵略历史的粉饰,强化中国作为二战胜利国的道义权威。

地缘安全的保障:将琉球问题与台湾问题联动,形成对美日同盟的战略牵制,为两岸统一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以“原住民权利”为切入点,将领土争议转化为人权议题,符合国际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趋势,增强中国外交的软实力。





琉球问题的最终解决需兼顾历史法理与现实。短期来看,中国可通过联合国机制持续施压,要求日本承认琉球原住民地位、削减美军基地规模,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改善民生。长期而言,若日本坚持军国主义路线,琉球独立运动或成为改变地区格局的变量——2025年5月,琉球独立共和党已组织千人集会,呼吁联合国介入主权讨论,这一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对于中国而言,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与维护历史正义密不可分。当日本试图以“台湾有事”绑架地区安全时,中国以琉球问题反制,正是对“以武拒统”图谋的有力回击。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分裂中国的行径都将失败;而未来也将证明,中国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不容任何势力低估。

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争议,既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现实博弈的焦点。中国在联合国的发声,不仅是对日本挑衅的回应,更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当强权试图掩盖殖民伤痕时,唯有以法理为剑、以道义为盾,方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主动。琉球的未来,终将由其人民决定;而中国的统一大业,也必将在历史正义的指引下实现。
今时今日,提琉球问题,才是击中小日本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