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食物过期舍不得丢算“囤货癖”吗?冰箱里久置食物究竟会对身体产生何种危害?记者联系到营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进行解读。

“对我爸妈来说,不把冰箱塞满都是对冰箱的不尊重。”在社交平台上,网友“橘子猫”晒出自家满当当的冰箱,吐槽起父母购置食物的坏习惯,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跟帖表示“家里也有同款爸妈”。
“冰箱里的肉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僵尸肉’了。菜一包包地买,每天跟菜‘屁股’后面做饭——看哪些菜要坏了就先做哪个。”“橘子猫”很苦恼,“跟父母沟通过,也吵过架,但是冰箱照塞不误。”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炒鸡蛋都得准备两个碗,“家里冰箱囤了两箱蛋,怕第二个打出来有臭蛋。”
这一点,山东的苏郓(化名)先生也深有同感。“我妈过年炖的猪蹄,过年买的香肠都还在冰箱里冻着。”他吐槽,“3·15快来俺家查查俺娘吧!”重庆网友“重庆邓嬢嬢”则把矛头焦点对准了母亲复热过多次的剩饭剩菜:“腊肉猪耳朵这道菜吃了一周了,每顿都有它。过年炸的鱼冰箱头还有,甚至还有长毛的魔芋豆腐。”
网友“全能蒋同学”的吐槽对象是他的外婆,家里有2011年的银耳,2015年的方便面……他甚至在外婆家翻出了2005年生产的十三香与胡椒粉。网友“全能蒋同学”在视频中调侃呼吁:“建议3·15严查外婆!”
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会不会坏?对此,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孙海岚明确告诉记者:会!“像网友提到的干货,调料品不管存放在哪里,都有霉变的风险。冰箱里的腌腊制品,会产生油脂酸败,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哈喇味’,这一类油脂会诱发我们身体内慢性炎症。”
“剩饭剩菜24小时后就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且每加热一次,细菌就完成了一次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扩军’。且不说细菌,每次加热营养成分也会相应流失。比如维生素C,每加热一次大概会流失在15%左右,反复加热,近乎等同于吃一个食物没用的‘壳’。”
“比如,腊肉长出了‘白胡须’,白胡须就是盐霜结晶,这是腊肉的变质信号,必须要丢掉;像香肠外表渗出了油盐类的物质,从香肠里浸到香肠外了,这意味着脂肪已经开始氧化,这样的香肠钠含量很高,吃下去对血压影响相当大。”
“首先是节俭习惯的镌刻。在长辈的认知里,食物等物品只要外观未呈现明显变质,即便过了保质期,丢掉就意味着浪费。浪费行为对他们而言,比较难以接受,节俭观念已深深融入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陈志林谈到,某些物品不丢或许也存在情感依恋,这是一种无形束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基于情感联结产生的特殊心理依赖。”
“在过去物资供应不稳定的时期,通过囤积物品,老一辈人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仿佛充足储备可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变故与不确定性。这种行为模式是他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并非无理取闹,小辈们需从历史与心理层面予以理解和尊重。”
他建议子女在尝试与老人沟通时,保持温和、耐心且专业的态度。“通过展示真实且有说服力的案例,如过期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健康受损等报道或医学研究资料,让老人直观认识到过度囤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二点,他认为帮助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购物计划十分关键。“这需要充分考虑家庭实际需求及物品消耗速度,精确计算购买数量与频率,避免盲目囤积。”他建议,小辈可以定期与老人一同清理家中物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及其他物品及时妥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老人养成理性消费与定期整理的良好习惯,逐步改善囤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