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中青报记者从东北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处获得了一份最新的事故情况调查通报,已初步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
事故调查组发现,涉事企业2月份虽对格栅板进行过一次“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发布的选矿部照片
目前,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当日监护人员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已启动校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并成立家属善后专班;企业与学校已同6名遇难学生家属全部取得联系,协商赔偿。后续会公布最终调查报告及追责名单。
6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鲜活的生命骤然被庞大的、可怕的浮选槽吞噬,这一消息猝不及防,刺痛公众神经。而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这起匪夷所思的悲剧,缘于安全防护链条的多处断裂。
事故现场的浮选槽是选矿工艺的核心设备,内部充斥着高速旋转的叶轮、滚烫的黏稠矿浆以及化学药剂,这样的高危作业环境,仅靠一块格栅板作为安全防护措施,真的就足够吗?很多网友都发出了这一追问。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承载着生命之重的格栅板,居然因为钢焊缝太旧了,裂开了,就整块翻转脱落,企业的日常巡检和设备维护哪儿去了?就算没有学生来实习,对安全管理如此敷衍塞责,只顾着开会喊口号,对眼皮子底下的安全风险置若罔闻,这不也是在拿人命当儿戏吗?
高校要求学生前往高危企业参观实习,并且与毕业要求挂钩,为什么没有对实习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给他们提供安全保护措施?高校在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学生权益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亲手将自己的师生推入了万分危险的境地。
涉事企业并非首次暴露安全问题,2021年共发现27条安全隐患,2024年因未批先建被罚款51.8万元,这些行政处罚记录都揭示了企业长期存在的合规缺陷。监管部门的处罚为何未能阻止悲剧发生?是否陷入”以罚代管”的治理困境?企业屡次违规却依然如常运行,直至发生无可挽回的重大事故,暴露出安全监管存在明显漏洞。
由此可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级调查,成立联合调查组很有必要,能更加快速、全面、深入地调查事件原委,以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当下,提级调查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更完整地披露事件真相,给出严谨准确的定性。
现有通报中将事件描述成“溺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质疑。浮选槽是极度危险的工业设施,落入者在1分钟内即丧失行动能力,基本没有生还机会。年轻的生命被如此残酷地夺走,仅用“溺亡”二字来概括,掩盖了设备缺陷、应急响应不足等深层原因,未免显得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后续调查更应直面事故的严重性,公开准确地通报事故细节,展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严正态度,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受难家庭的人文关怀,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既要彻查事故发生的所有直接原因,也要追溯企业安全管理链条的断裂点;既要追究事故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也要反思监管机制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起悲剧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升级,让所有企业重新审视生产现场的风险管控。
安全至上的教训,本不该一次又一次地用鲜活的生命去换取,每一起严重的事故,都是安全隐患长期累积的恶果,每一次惨痛的警示,都是安全责任不可懈怠的证明。唯有让安全警钟长鸣不懈,将生命至上刻入心底,每个人都以担当之责筑牢安全防线,以自觉的行动履行安全责任,才能让无辜的生命不再成为底线失守的牺牲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