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深一度:在上海一个砖头能砸到十个主理人,这就是魔都的活力
这可能让自诩网络达人的你有些闹不明白。
如果你是996的牛马,这个嘛,你大概率也是接触不到的。
走在上海的街头,从繁华的淮海路到文艺的安福路、愚园路,再到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小巷,“主理人” 的招牌随处可见。据第三方商业数据平台显示,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 283.5 万家,其中不少都标注着 “主理人” 身份。
你看,清晨六点,弄堂口的油条摊支起来了,玻璃柜上贴着张手写招牌:“碳水高分子主理人”;中午时分,大学路的咖啡馆挂出小黑板:“今日特调 —— 性别友好空间主理人出品”。这些主理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故事。
主理人的概念已经广泛普及。有厌倦了朝九晚五工作的上班族,怀揣创业梦想投身其中;也有艺术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主理人的身份实现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卖煎饼果子的,成了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 brunch 店主理人;卖肉夹馍的,变身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主理人” 称谓的流行,是年轻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追求。他们不想被传统的职业身份所束缚,渴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挥创意,主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就像在闹市一角,咖啡店主理人 Cici,把拿铁拉花和读书会、手作工坊、微型艺术展搅拌在一起,将 12 平方小店炼成女性乌托邦。“在能活下去的前提下,意义感比赚钱重要得多”,这是 Cici 的心声,也代表了很多主理人的想法。
然而,这股主理人浪潮也并非完全一帆风顺。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上海核心商圈主理人店铺客单价较普通商户高出 42%,但复购率下降 29%。而且,监管部门的市场访谈显示,68% 的年轻创业者将 “主理人” 视作商业计划书的必要元素,实际经营中真正具备原创设计能力或技术专利的商户仅占 13%。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主理人,可能只是徒有其名,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虹口区经营烘焙工作室的张先生就有这样的经历。两年前将营业执照上的 “个体经营者” 改为 “主理人” 后,租金议价能力提升了 20%。但今年续约时,房东明确要求查看实际经营流水,称谓带来的溢价空间已基本消失。
上海的 “主理人现象”,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也反映出市场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它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梦想与追求,也让我们思考,在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道路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主理人,可能只是这个群众最无奈的称呼,但也能看出城市的活力。
城市的管理者要细心的呵护,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啥是幸福,快乐每一天就是最大的幸福。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12-16
- 行业 娱乐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