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台山和尚怒扔香客供奉大米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和尚这个特殊群体的注意。不知从什么什么时候起,寺庙商业化越来越离谱了,少林寺、五台山、灵隐寺等等佛门净地,都商业化了,还有不商不俗的寺庙吗?或许就剩下辽宁大悲寺了。
和尚怒扔大米,按照佛门的初心,他是要倒大霉的,应当墮入那无间地狱,求出无门。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们愿意选择善良,愿意选择信佛,愿意选择有底线,但是,越来越多的佛门现象却让人胆战心寒。
五台山寺庙一操着东北口音的和尚,嫌弃供奉者供奉的大米不够好,当着信徒的面,拎着米袋直接扔出大门去。
禅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佛门传统中是把大米看得比山还重的。一粒米需要生长3000小时才成熟,这米的分量不轻啊,供养着包括和尚在内的众生生命延续、瓜瓞连绵。
和尚如此遭贱粮食,网络一片沸腾。山西省五台山中台演教寺管委会发布了声明。
穿灰衣服的是外来僧人,而穿黄衣服的是演教寺僧人,由于灰衣僧人摆放贡米的位置有误,从而引发了双方的争执,贡米被丢到了天王殿外,双方已经达成谅解。
佛家讲究坐禅修心,平心静气才能够彰显佛意。大米只是摆错了位置而已,何必如此恼怒呢?
黄衣僧人还不停地说:“这种米我们有的是。”表明本寺物资充裕,并不缺这样不值钱的贡品。
和尚恼怒,无非是奔着毕竟景区也是要吃饭的,也是要赚钱的,那么多的服务设施,那么多的服务人员,人吃马喂,都是要给钱的。一切往钱看,好像也是无可厚非。然而,毕竟是佛祖门下,如果把米视为俗物,未免会拂逆的创办佛门之初心!
地藏经有云: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寺庙商业化应该不应该?好像也应该。收取供养应该不应该?好像也应该。但是对供养物资挑三拣四,恶语相向,就不应该了,你愧对佛祖,愧对千里迢迢前去朝圣的人。
当然,我们也愿意相信,佛祖是怒了,所以把这件事情发酵出去了!五台山的小和尚,你也太过了。
和尚不要,他想要什么?要的无非是拿钱来、跪下去。
五台山的和尚火了,火在他们自认为和尚都是人上人,不与平民百姓一条心。平民百姓视为宝贝的大米,那可是活着的根本,是救苦、救难、甚至是救命的东西。倘若没有了粮食,谁还能活在人世间?
五台和尚这是超越了尘世,生命也脱离了红尘,不食人间烟火了吗?不再需要大米、面粉等俗物,只需要真金白银拿来供奉其座下?
信众供奉大米、白面都是自讨苦吃。寺庙里的大米、白面已经堆积如山,臭得让和尚们都不得清净了,和尚意不在此矣。
拿钱来,跪下去。这两点基本心愿,原来正是由佛门感化到了众生的。
和尚不需要供奉了,那信众为什么还要供奉和尚呢?这是一对矛盾,几千年来,似乎众生与和尚都还没有弄懂。
以前,和尚都是要排队徒步去化缘,老百姓给什么吃什么,非常珍惜食。多少年过去了,和尚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着佛教信众越来越多,信众直接把钱都搬进山门了,除了大悲寺,和尚们也不再需苦哈哈地出门化缘了。
选择多了,和尚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一本心经了,米面不吃,乐于到山下酒楼打牙祭,乐于与女香客卿卿我我,乐于购置名车名表。
老百姓日常却还是要吃陈米的,这和尚也瞧不上咱们这些衣食父母了。
弘一大师说:一把油纸伞尽其一生不曾舍弃。出家人作为人天师表,一言一行都在为世人做了榜样。
朱元璋没有见过弘一大师,他只做过小沙弥,所以有极端评价。弘一大师没赶上大好时代,所以还有劝训和尚做榜样的念想。
好好好,但愿还有和尚除了恪守“支持朝廷”的信念之外,还能恪守“禅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一理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