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爆料,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一头供游客拍照的毛驴,因为正常的生理反应,被一名女游客投诉"有伤风化"。
这位女士认为,公众场合,一头驴的生理反应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实在是"伤风败俗"。
她坚持要求景区对此"不雅行为"进行整改。
有趣的是,景区居然采纳了这位女游客的投诉。
他们给这可怜的毛驴套上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装备,远远看去像是黑色波纹管。
于是乎,一头戴着"贞洁裤"的驴子,就这样成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新奇的"风景线"!
这则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大多数人质疑这位女游客的心理素质。
有人认为,这个女游客自己心灵不干净,有偷看那个部位的毛病。
而且这算不上“有伤风化”,这在农村很常见。
也有人笑着调侃该女子:那她看到母羊怎么办?大草原上千头羊,还得给每只羊做个胸罩?
这位女游客,跟一头动物较真,显然是心态有问题。
毛驴没有怪她偷看,她倒是怪起驴子“有伤风化”来了。
而且动物们没有羞耻心,它们不懂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而将人类的道德标准加于动物身上,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本来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毛驴的隐私部位的,可是经过女子的投诉,再穿戴上这个设备,反而成了全场最亮的“仔”。

更多的人嘲讽景区的"积极响应",过于荒谬。
或许这位女子的投诉有她自身的认知的局限性,大家笑笑就好了。
但荒诞的是景区居然整改了,给驴子套上管子,那才是真正给驴踢了。
不知道有没有动物保护者抗议,认为这侵犯了毛驴的“驴格尊严”?
壶口瀑布景区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显然欠缺考虑,是知识缺乏的表现。
也有人辩解说,冤枉景区了,现在各行各业都怕投诉,管理部门从来不管投诉理由有多么离谱,只要有投诉就是你的问题。
但对于景区管理方来说,过度迎合游客的无理要求,只会助长不良风气。
有些时候,对于明显不合理的投诉,应当有勇气说"不"。
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是理性的沟通和互相尊重,而不是谁闹得凶就听谁的。



然而,经记者向壶口瀑布景区及当地文旅部门核实,该信息纯属谣言,景区从未收到此类投诉,毛驴表演项目也正常运营。这场闹剧背后,既折射出网络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乱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旅游文化符号保护的思考。
记者调查发现,该谣言最早可追溯至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的调侃性内容。视频中,一头毛驴在壶口瀑布岸边休息时抬起后腿挠痒,被配以“驴哥因不雅动作被扣工资”的搞笑字幕。随后,部分自媒体账号截取画面,添加“游客投诉”“景区回应”等虚构情节,将其包装成“社会新闻”,并通过“动物拟人化”的叙事吸引眼球。值得注意的是,类似谣言并非首次出现——2023年云南某景区就曾辟谣“大象表演踢腿动作不文明”的虚假信息,套路如出一辙。
壶口瀑布景区负责人明确表示,毛驴是当地传统民俗“黄河岸边骑毛驴”体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业驯养员照料,其行为均属正常生理活动。“毛驴挠痒、打滚都是自然现象,从未有游客因此投诉。”景区还出示了动物福利评估报告,显示所有参与表演的动物均通过健康检查,每日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2小时以内。事实上,骑毛驴拍照作为陕北民俗符号,已存在数十年,毛驴温顺憨厚的形象深受游客喜爱,甚至成为壶口瀑布的文化IP之一。
嗯,嗯,是甩锅还是辟谣?
但能确信的是,那头带着波纹管的毛驴是真实存在的。
怪只怪它,初中时没有上过生理卫生课了。
一、当动物本能遭遇人类道德
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毛驴的生殖器外露本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公驴在放松状态下,生殖器会自然垂落,这是它们调节体温、释放信息素的方式。就像公鸡打鸣、孔雀开屏,都是动物本能的一部分。但在这位女游客眼中,这种自然现象却成了“伤风败俗”的象征。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对“性”的畸形态度。我们的教育中,性器官往往与羞耻、禁忌挂钩,导致许多人将生物本能污名化。就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雕像,其生殖器被刻意遮蔽,这种“去性化”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在用道德规训掩盖科学认知的缺失。
二、景区的两难抉择
面对投诉,景区的处理方式看似无奈,实则暴露了旅游管理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游客满意度是景区运营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任何负面舆情都可能影响景区声誉。
另一方面,动物福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曾指出,强制改变动物生理特征可能导致其行为异常和健康问题。来福被套上遮羞罩后,因布料过紧导致大腿内侧发炎,走路姿势怪异,这些都是明显的虐待迹象。
景区的解释更显无力:所谓“遮羞罩”实为收集尿液的尿桶,屁股后还有收集粪便的“粪兜子”,是当地老农为减少污染采取的措施。但网友质疑,为何早不解释,非要等到舆论发酵才澄清?这种“救火式”的危机公关,反而让景区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三、谁该为这场荒诞剧买单?
事件中,最无辜的当属毛驴来福。它每天在烈日下驮着游客拍照,身上挂满鲜艳的花朵,头上绑着写有“来福”字样的布条,早已失去了作为动物的自然状态。
如今又被迫套上塑料罩,身体和精神都遭受折磨。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对动物的“文明改造”并非个例。
日本奈良公园的鹿群因游客投喂导致攻击性增强,最终通过设置围栏、禁止投喂来解决;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长颈鹿搭建400米转运通道,通过渐进式脱敏训练实现人性化管理。
四、当道德审判遇上自然法则
这种分歧的背后,是价值观的碰撞。人类社会的道德体系是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动物世界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将二者混为一谈,不仅是对动物的不尊重,也暴露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就像非洲草原上的转角牛羚,雌性会主动与多只雄性交配,这种行为在人类道德框架下可能被视为“乱交”,但在动物世界中,这是为了基因多样性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