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挣快钱的思路几乎遍及国中,哪儿也不能幸免。刚刚看到一则消息,说摩托车的销售,原来中国货在东南亚占有率百分之八十,现在则降到不足百分之一。原因就是多数企业就想挣块钱,因此劣质低价竞争,最后就把销路给弄没了。
各行各业,没有人乐意改善质量,培育客户,做长远打算。因为这样,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付出之后,首先知识产权没有保证,自己辛辛苦苦研发的产品,很快就会被人抄袭,然后低价倾销,即使没有这个问题,成本付出之后,往往来不及获得回报,就会让人眼红,这一眼红可是了不得,各方注目,就意味着各方伸手,即使不被搞死,也维持不下去了。
其实,在古代也是这样。宋代的印刷业为各个朝代之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尽管当时的泥活字有点缺陷,但只要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更合适的金属活字很快就会问世。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出现,因为,放着雕版印刷在哪儿,没有人乐意冒险投资活字印刷。谁能保证,投资这个能得到回报呢?堂堂大宋,既没有产权保护,也没有财产保护。
有清一朝,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世界上只有中国产茶。广州一口的对外贸易,主要就是外国人从美洲运来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这本是一个绝好的买卖,只要老老实实地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挣到老外的钱。但是,那些茶商却不这样,非得在茶叶里掺沙子,而且越掺越多,恨得老外牙根痒痒。后来,英国人从福建偷走了茶树和茶农,在孟加拉培育出了茶树,生产出来印度红茶,居然就把中国的茶叶出口给打得奄奄一息了。
是的,往茶叶里掺沙子,是能获得短期的利润,挣到快钱,但从长远看,却毁了这个行业的出口。
当然,不是那些茶商天生短见,而是,他们作为商人,就没有长远的利益和前途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