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丢失”反转来了,但更气人了!
之前还在纠结工人是不是顶着烈日帮楼女士找表,现在才知道——地点是发电厂室内平台,有通风设备,压根没暴晒。
可问题是,她从一开始就知道是在发电厂的垃圾场找表啊!明明白白知道要让工人在垃圾里翻4个小时,还是硬要麻烦别人。
这哪是什么“环境问题”,分明是把别人的时间和劳动当空气。有人说“丢了孩子东西着急可以理解”,但理解不等于纵容这种理所当然的自私吧?
如果是你,会愿意为别人的这种“着急”,在垃圾里耗一下午吗?
7月1日下午,深圳游客卢女士带着孩子抵达大同南站时,发现孩子的儿童手表不见了。这只价值1200元的手表,被孩子装进高铁上的纸质垃圾袋玩耍后遗忘。通过定位功能,卢女士判断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次日,她拨打12345热线求助时,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垃圾已压缩进8吨重的挤压箱,需转运至发电厂室内平台翻找。”尽管卢女士在现场多次表示“找不到就算了”,但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的两名环卫工人仍坚持翻找——因为手表每隔几分钟就会发出“滴滴”定位声,在闷热的垃圾山中,这声音像根无形的鞭子。
这座位于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室内平台,安装着4-72离心风机,每小时可输送1050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但混合着厨余、塑料的腐臭味仍让人窒息。62岁的老周师傅后来回忆:“每翻开一袋垃圾,蛆虫就顺着橡胶手套往袖口钻。”为了加快速度,两人轮流用铁锹翻动表层垃圾,另一个人则蹲在地上徒手分拣。当第237个垃圾袋被撕开时,那抹熟悉的蓝色表带终于从沾满油污的快餐盒下露出。
这场看似“暖心”的善举背后,藏着令人心寒的细节。卢女士在求助时隐瞒了一个关键事实:她前一晚已通过高铁客服得知,手表可能随垃圾进入焚烧流程。按照常规流程,环卫部门只需登记备案即可,但她反复强调“这是孩子的保命设备”,并出示了医院开具的“儿童焦虑症”诊断书。当工作人员告知需转运垃圾时,她突然情绪崩溃:“我女儿要是在大同出了事,你们谁担得起责任?”这种近乎胁迫的态度,让现场调度陷入两难。
更讽刺的是,当工人找到手表时,卢女士第一时间拍摄视频上传社交平台,却刻意隐去了工人的面容和姓名。视频中,她举着手表对镜头说:“感谢大同这座充满爱的城市”,背景音里,老周师傅正用袖口擦拭额头的汗水,他的工牌上清晰可见“新城环境”四个字。
事实上,这并非大同环卫部门首次卷入类似争议。2024年以来,他们已处理过17起“特殊物品”寻回请求:包括装有胰岛素的药盒、镶有假牙的纸巾盒,甚至还有被误扔的宠物骨灰盒。但像这次耗时4小时翻找普通手表的案例,仍属首次。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理解公众对资源分配的质疑,但12345热线的宗旨是‘接诉即办’,在没有明确政策边界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兜底解决。”这种“宁可多做不可不做”的心态,恰恰暴露了基层治理的困境。
当舆论风暴愈演愈烈时,人民网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卢女士并非网传的“法院干部”,而是一名普通的保险业务员。她的女儿确实患有轻度焦虑症,但手表的定位功能更多是心理安慰——孩子当天全程由保姆陪同游览云冈石窟。更令人唏嘘的是,两名环卫工人在翻找过程中,曾三次因异味引发呕吐,但为了不耽误进度,他们轮流到通风口吸氧后继续工作。这种超出职责范围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公司“助人为乐基金”的2000元奖励,而卢女士那条点赞超10万的视频,至今未提及这笔钱。
在这场荒诞的闹剧中,最受伤的始终是沉默的劳动者。当我们在空调房里争论“值不值”时,老周师傅和他的同事们,正戴着发臭的橡胶手套,在垃圾山上寻找下一个被遗弃的“重要物品”。他们的双手布满裂痕,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污垢,但他们的工牌永远擦得锃亮——因为这是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勋章。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2025年7月14日《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当地回应:并非特殊个例》
央广网 2025年7月16日《看丹观察丨环卫工4小时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暖心”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