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发出类似的抱怨:“国产剧怎么越来越没劲了?”“演技浮夸、剧情无脑、注水严重、逻辑崩坏。”
从家庭伦理剧到历史正剧,从偶像剧到悬疑片,都逃不开一种共同的评价:“看着像流水线下的工业垃圾。”
这不是观众变挑剔了,而是整个行业出了问题。
二、电视剧为何越来越“无聊”?多方合谋造就烂剧横行
1. 主旋律“绑架”内容创作,剧情同质化严重
“主旋律”原本意味着传播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但现在早已变质为一句万能挡箭牌。
一切题材都必须“服从大局”,不能挑战体制,不能揭露现实之痛,更不能讽刺特权阶层。这就导致——
官员必须正义无瑕,反派永远是“境外敌对势力”或“个人私德败坏”;
社会矛盾必须圆滑处理,底层疾苦不许深挖;
女性独立要“懂事温顺”,男性英雄要“听党话、”。
观众早已看穿这种模板化叙事,剧情只剩“宣传册+滤镜”,完全脱离现实。
2. 资本主导内容,演员片酬压垮制作质量
如今的电视剧制作流程,早已不是“先有好剧本,再选合适演员”,而是反过来:
先找几个带流量的明星(哪怕演技为零);
然后围绕他们“拼贴”剧本,凑成一堆人设;
最后再配点PPT式场景、走马观花式剧情,堆字数、拉集数,完成任务。
比如某些“40集”的电视剧,实际有效剧情可能不超过10集。
资本只关心流量、收视率和变现能力,至于剧情、逻辑、艺术性?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3. 审查制度高压,创作者“自宫式”写作
电视剧脚本要经过层层审批、删改,往往最终出来的版本跟原剧本完全不同。
为了顺利过审,许多编剧选择主动“自我阉割”,不碰、不谈现实、不挖社会底层的真实痛点。
哪怕想拍个家庭剧,也得加入强制的正能量结局——打老婆的浪子最后悔改,啃老的巨婴突然自立,贪污的父亲其实是“苦肉计”。
如此荒诞,怎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4. 流量至上,观众的审美被“喂傻”
当一代年轻人从小就只看“古偶剧”、“霸总剧”、“仙侠剧”,
他们对“真实人生”的认知,就会被这些虚假的、粉饰太平的内容所绑架。
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剧情严肃、节奏稳重、讨论现实问题的好剧如《人世间》《漫长的季节》,
反而会被部分年轻观众嫌弃“慢”、“无聊”、“不够帅”。
观众不是没审美,是在长年被“低质剧”驯化中,逐渐放弃了思考。
三、观众为何更喜欢“反派”?英雄“太假”才是根本
很多人发现,在国产剧里,“反派”反而更有层次、有趣、真实。
而“正派角色”却空洞、单调、说教意味太强,看起来不像人,更像一个“宣传机器人”。
这是编剧为了迎合主旋律而故意美化的结果:
正面人物不能有瑕疵,不能纠结、动摇、灰色;
反派可以有复杂动机、情绪转折、真实欲望。
于是,“正派”变成了“圣人”,“反派”却像个“活人”。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观众越来越“偏爱反派”——因为反派身上有他们看得见的“人性”。
四、总结:被驯服的行业,产不出自由的艺术
中国大陆电视剧行业的衰败,不是因为编剧不努力、演员不敬业,而是因为整个体制让“真实”变成禁忌。
创作变成任务,艺术被工具化,内容不能越雷池半步,观众只能被动接受那些“你必须看、你必须相信”的东西。
一部部国产剧的失败,其实反映的就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社会,集体向虚假妥协的全过程。
观众能做的,可能就是——换台、关掉、转身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