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小史
作者:张风雷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姓氏有谱,家族有世,家谱是姓氏之史册。历来姓氏世系有谱记载其子孙后裔的血缘关系,繁衍分布情况百世之规,家世传芳,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镇江张氏来源复杂,本土学者鲍鼎[1]认为,有“九李十三张”之说。古代镇江城流传有“南张(陈)北柳”之说。张氏族人在镇江地方文化上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一支力量。对镇江地方文化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节贡献。有传说,镇江上隍张氏是汉张良、唐张九龄之弟九皋之后裔。此在清光绪辛丑(1901年)年间《张氏宗谱》之《张氏外纪图》中有明确的记录。
据上隍当地发现的清光绪辛丑(1901年)年间《张氏宗谱》记载,张氏祖先来源于汉州绵竹(注,今天四川绵竹)。江南始祖名张浚。其后世子孙因北方金人作乱,不克归里。遂有一支张氏族人滞留在江南地方。上隍张氏族人大抵皆是宋人魏国公张浚之后裔。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经在隆兴二年(1164年)十月陪同镇江知府方滋游宴于北固山多景楼深切缅怀张浚都督江淮的情况。此可见《北固诗词选》。此外,宋朝文天祥、陆秀夫、明代杨一清、清人金坛名人于敏中、丹阳名士吉梦熊、吉钟颖、京江同宗族人张九征[2]等均为上隍《张氏宗谱》题辞,称颂镇江张氏先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
镇江地方文献资料《京江赋》收录了张浚之子一首诗。这是笔者唯一发现的出现在镇江地方文献资料中的诗歌。《京江赋》第126页码上也保留了清光绪年《张氏家谱》中的重要人物宋朝张浚之子张栻的一首诗《登金山》,诗云:“万顷洪涛里,巍然阅古今。云烟三岛接,花木四时深。乱石维舟住,西风倚槛吟。朝宗知不断,凄切此时心。”笔者尤其令人欣喜不已。这首《登金山》诗收录在镇江地方资料《京江赋》中,就非常明确告诉我们大家,张浚之子张栻——他的足迹至少是到过镇江金山的。
由于年代久远,上隍张氏家族史已经不可详考。《张氏宗谱》派字有曰:“有子继文明、仁义礼智信。”可以追溯的祖先是高祖张继洪、曾祖父张文达,祖父张明富,叔祖父张明贵。我的父亲兄弟三人,姐妹五人。在男性中,父亲张金福是家中长子。另有上隍大叔张荣生和小叔张荣楼。张风雷有兄长一人,名义平。他是按上隍张氏派字取名的。属于义字辈。与我兄长同宗的族人有张义祥、张义诚。我的父亲张金福属于仁字辈。上隍地方的张仁庆、张仁福诸辈族人皆与我的父亲张金福是同辈份的同宗族人。与我族曾祖父同宗的族人有张文顺,与我族高祖父同宗的族人有张继鹏。还有许多未能按宗谱取名的同宗族人,就难究其详了。例如,张根才、张根荣诸辈族人,也是我族同宗族人,只不过他们未能按谱取名。这是我族比较近的同宗族人。此外,镇江江南中学数学教师张美华(张仁庆小女)亦是我族上隍张氏同宗族人。
我的父亲张金福,江苏丹徒人。生于1936年,曾就读于上隍私塾和小隍小学。1952-1955年入丹徒姚桥人姚荷生[3]创立的镇江私立清华中学丙班学习,师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的张润德先生。张润德是家父在私立清华时的班主任老师。1955-1958年父亲在扬州商业专科学校商业财务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淮阴工业专科学校。1958-1962年父亲在淮工任财务会计工作,四年之后学校停办。由于张金福是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第一个注册报到的国家分配的正式教员,参与了淮阴工学院的创立,是淮阴工学院早期创始人之一。他既是淮工元老教工“第一人”,同时也是淮工第一任财务会计。2018年10月18日应邀出席了淮阴工学院六十周年发展大会。张金福是淮工六十周年校庆老教工、元老校友四个代表之一。1962-1970年调回淮阴地委财政局工作任财务会计及淮阴五七干校财务会计(注,人在五七干校,其编制仍然在淮阴地委财政局),1970年干部下放始回老家丹徒区税务局工作,直至退休。
张风雷,男,生于1967年,江苏镇江人。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税务干部家庭。实际上是一个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仅仅比上隍农村纯农户家庭稍好一点。毕竟父亲在县税务部门是一个税务工作人员,也算是一个吃皇粮的。母亲朱菊英是谏壁月湖人。生于1944年。母亲一直在农村生活,没有正式工作。曾随父亲一起生活在淮阴,听说做过当地医院的护工,参加过淮河入江水道建设。1970年之后在镇江丹徒搬运队、长岗砖厂和省电三处(注,华电三公司)辗转工作过。张风雷实际出生地在淮阴市级机关东大院(注,当时淮阴地委财政局家属大院)。2008年全家曾经到淮阴寻访过出生地旧址。父亲祖籍丹徒上隍。1970年全家随父亲从淮阴五七干校一起下放回老家上隍生活。
张风雷1967-1970年生活在淮阴父亲处。随父亲下放后居住大上隍118号祖宅生活,1974-1979年入上隍小学就读村小学,1979-1986年考入谏壁中学,居住父亲工作单位县税务所家属大院谏壁镇徐家园9号生活7年,高中毕业后入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班读书。1988-2011年供职于镇江市第九中学;2011年8月以后始调入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工作。在学术上,主要师从笪远毅、石复生、祝诚、陈东、杨国祥、刘地生(亦名刘锦)、陈宏遂、尹美英、贺建国诸人。算是他们的入室弟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张风雷虽说是镇江市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算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镇江平民知识分子,平时学校教育工作之暇,除了精心哺育子女成材之外,(张风雷之子张泽苏2017高考也不辜负家庭期待,从镇江一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目前就读于国内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分注重勤奋笔耕,又注意广交国内社会文化名流、知名人士、作家学者,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系为镇江市京口区作家、教师兼学者。著作《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出版。
注
[1]鲍鼎(1898-1973)字扶九,号默庵,镇江人。幼年丧父,靠母亲张似馨教读为生。他勤于自学,擅长古文字、音韵学,书法源于魏碑。民国17年(1928年)受聘到上海蟫隐庐书店和中国书店任,从此定居上海。历任正风文学院、大厦大学、无锡国学专修馆等校教职员。为生计所迫,后来转入实业银行、新亚药厂任职。1958年因错案被判管制,1960年由上海回到镇江,在绍宗藏书楼编制书目,共选编善本书122种、124部共3272册。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于1980年给予平反,恢复名誉。他的早年著作有《张夕庵先生年谱》、《春秋国名考释》、《九州释文》、《中国目录学史》等10余种。他还为刘鹗的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作释文;为王国维的金文著录表作了补遗,将王国维收录的4292种金文著录增加到7149种。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民国24年替刘体智编撰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晚年著有关于文字、音韵、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手稿若干种,在“文革”中散失。
[2]张九征题辞:丹徒上隍(堭)村光绪辛丑(1901)《张氏族谱》严士鋐序:“润州张氏祖籍四川汉州之绵竹,至宋魏国公浚出入将相,青史流芳。栻公精明理学,功在圣门。杓公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建康府,栻公子义随叔父之任,因金兵阻遏,不克归里。遂留居于润州城之西门……卜居丹徒镇之上堭。”该谱有张九征题辞:“奉观先世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支。一脉祖宗无异姓,千年昭穆似同时。蒸尝共守唐臣庙,金石犹存宋诰词。惟愿族人崇孝敬,莫将身世负君师。裔孙九徵谨识。”(见张风雷博客)
[3]姚荷生(1915-1998)男。人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作家,江苏丹徒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随校迁至昆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并留该校农业研究所工作。曾经同几个友人共同创办镇江私立清华中学并任校长。1938年12月参加云南省建设厅组织的"边疆实业考察团"赴西双版纳,1939年2月28日抵车里(今云南景洪)。1940年深秋始返昆明。 姚荷生在版纳期间,"往返各地,投宿夷家,衣其琴,甘其食,听传说于乡老,问民俗于土酋,耳目所及,笔之于书,日积月累,居然成伙。"(《自叙》)。这就是《水摆夷风土记》的诞生经过。 姚荷生对西双版纳情有独钟。1985年春天70岁时重访西双版纳,感慨万千。回南京后,撰写《再游西双版纳》,在《镇江日报》连载。此可参考王晓凤《回忆我敬爱的父亲姚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