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方政的作品《面对石头》里这样写道:“横亘石头的地方,是绕道而行的地方,是跪拜祈祷的地方,是排石开路的地方。”
诗歌中的“石头”有啥喻义?面对石头,不同的选择应对方式会带来哪些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作文。
1.任务一:根据你的见闻或者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2.任务二:联系生活现象,表达你的思考与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我表态,一定劝孩子写记叙文。不建议写议论文,因为太难写了。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写出议论文的思辨性质,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采用中心论点型还是分论点型写法,考生都会容易陷入到一个问题翻来覆去论证的境地。而且极其容易造成文体不清的严总后果。
其次,说说记叙文该怎么写。我尽量把话说得通俗易懂,容易操作。所以,论坛里的高手也许会觉得我在说大路货。没办法,一流学生只要稍作点拨就行了,超一流学生不用教。余下的学生,老师说得阳春白雪有啥用?学生没办法操作。所以我觉得,课要讲得接地气就行了。
或者准确地说,老师授课的难度,取决于学生的水平。比如我授课,先让学生读书,如果整体上,这个班读书慢吞吞,结结巴巴,甚至有些学生断句都不对,那算了,就忙基础吧,放过学生吧,等于就是放过自己。
比如,大家看这句话: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读才对。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原文。
正确的断句是:新华社 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
我教过的学生这么读:新华社长 江前线 22日22时电。
于是我深呼吸,迅速调整心态,从此对他没有高要求,就只要他字写端正,每篇课文读熟了,成语全部会默写,作文能把事情写周全就OK了。
不要责怪学生,这又不是他的错。
转回来说苏州的作文题。题目中的提示语很重要,考卷上没有废话,要仔细揣摩的。命题人在提示考生了,首先你要搞清楚“石头”啥意思?这个难度不大的,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石头”代表困难。OK,没问题。解决了“石头”,就解决了诗句。
接下来翻译诗句:有困难的地方,是绕开困难走,或者是放弃思考,放弃努力,去祈求上天,抑或是克服困哪,迎难而上呢?
苏州的考题,实际上提供了考生三个方向去写作文的。
但是,根据多年的经验,我琢磨学生会习惯往第3个方向上靠。毕竟,多年的教育的结果,一直宣扬的就是勇往直前,坚强不屈,譬如青松,譬如傲梅。对吧。这么写也没问题。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非要硬扛吗?拐个弯不可以吗?只要目标没变,路径其实没关系,是次要的。去高铁站非要经过大市口吗?我就不能走别的地方?所以,如果写第一个方向,文章的立意就变成了换个角度看问题了,这比第三个方向的文章立意要显得巧了。
生活不是只有黑与白的,红军还绕圈子长征呢。
那,第二个方向可以写吗?也可以啊,第2个方向貌似投降,其实未必啊。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有的困难,就是无解,就是束手无策。那跪拜祈祷,其实是无可奈何,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真情流露,不见得是该被贬低的,我预感,也许真的在第二个方向会出打动人心的作文。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