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位于句容城区西南14公里处,位于句容河南岸,为一座死火山,因山体呈现红色又名绛岩山。该山山体标高228.9米,山体面积约4.2平方公里,属于赤山湖圩区的一座独立孤山,视野开阔。

南宋绍兴年间,赤山上建有圆寂寺。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建有般若寺、绛岩寺,山中有一些树龄达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如银杏、桂花树等。

1949年后,郭庄公社在赤山开设了赤山林场、并进行了火山岩采掘、红土开挖等经济活动。


赤山北侧



挖掘红土形成的矿坑,也是热门的打卡点


在赤山的山顶最北端,有一座碉堡型的军事建筑和一处水泥平台,旁边设立的文保碑称之为“停机坪、碉堡”。

而事实上,这处建筑及整体设施并非属于武器射击功能的“碉堡”,而是防化兵用于核爆炸观测的监视哨所,可以称之为“句容赤山核爆炸观察所”。

其设立的背景环境源自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全国进入了临战状态。为了及时发现美苏可能对中国的突然性核袭击,并做好军事、民事防护工作,全国各要地及大单位中有防化兵力的,均开始在要点地区布置“核观察哨”,并做到四有:有观察仪器、有昼夜执勤、有工事掩体、有电讯联通。

1974年总参下达了《关于试点建立原子观测配系的通知》,这些核观测哨所开始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工事化。按当时的方针,其必须达到“三能”:能防护、能观测、能长期生活;“四防”:防雨、防暑、防雷电、防寒。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这一全国性的核监测体系工程基本完善到位。按核爆炸侦察方式分类,属于地基近程侦察。

句容赤山核爆炸观察所大约也是这个时间线,即1969年开始备战设立,1970年代中期进行升级建设,该工程由当时驻淳化的南京军区防化团主导,句容县武装民兵连六七十年代支援国防工事建设中可能也涉及到这一项目。其主要功能方向是监测南京城市及其到镇江之间的大量军事要地,在受到核攻击后的核爆参数、判断后续效应和毁伤、防护情况,为上级的应对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一般在一个作战地幅中,这一工事会有至少3个,便于定位和测量精确。南京浦口的赭洛山上就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工事。根据三角布置关系,南京江北六合应该还有类似建筑。


句容赤山核爆炸观测工事




赤山顶的原防化兵核爆炸观测分队的营房(经过翻修改建)


防化兵是一个合成度较高的技术、技能型兵种,被朱德元帅称为“降魔神兵”。早期大致包括核观测、防化侦察、洗消、喷火、发烟、装备保障几个大类。1976年5月开始,总参对防化部队进行了混合编组,增加了侦察分队、取消了发烟分队,一个防化营大约为350人左右。

其核观测分队,早期使用光学原理、人工操作的核爆炸观察仪执行任务,原为老式仿苏装置(辐射仪、乙丙射线仪)重量约10公斤。1970年,国内定型了新式的二合一辐射仪,重量下降至1.2公斤。

核爆炸观测基本过程大致如下:

1、根据核爆炸烟云的顶高和宽度等,计算判定核爆炸当量。

2、根据核爆炸烟云柱的中心轴线方向角、高低角交会,确定爆炸地点与高度。

3、根据爆炸地点、爆炸信息的到达时间、传播速度,明确爆炸时间。

这类观测所的配发装备,主要为68型观测仪及一些炮兵用光学设备,以及特殊护具(如核闪光防护眼镜)。进入70年代后,各地区因地制宜研发出一些自动化核爆炸观测仪,大大降低了不间断监视工作下的人员工作强度和精神负担。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更使数据处理高效快捷。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这一核观测体系已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核观测工事的主特征就是观测窗样式,观察核烟云主要为仰视角


这一平台主要作用,应为核爆炸冲击后,进行大气取样及相关测量的作业区域,而非直升机起降。


从山顶的核观测所下来,在赤山北侧偏东的山脚位置,还有几处废弃的炮兵工事遗存。可能是作为赤山核爆炸观测所的守备火力而设置。因为当年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观测所要做到“独立作战、长期坚守”。


这些炮位全部面东而设,数量4-6座,约一个炮连的规模,可能配置为85mm加农炮。也许是考虑核爆炸后,其它方向作为核污染区不太可能有军队通过的考虑,并且这也是一处核爆反斜面山坳。其附近也应该有炮兵指挥所掩体。


赤山等高线地形



炮位工事



这些炮位各开口均有水泥门,可做整体封闭



疑似废弃炮兵营房


炮位后方的人员通道


总体来说,句容赤山的国防工事群属于六七十年代紧急备战时期的特有产物,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镇江地区货真价实的核战争建筑遗存,在周边地区极为少见,历史信息非普通人防工程可比。


到访赤山除了登高远眺、观赏地貌外,这些特殊军事建筑的存在,也为这座外表、山势平平无奇的山,增添了一些更具知识背景、人文情怀的独有意涵。

(yin-xujie)



[ 本帖最后由 长山万福宫宫主 于 2025-5-20 20: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