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丽江“被宰”,冰淇淋标价9.9元,付款变48元,商家狡辩:两种商品!

你去旅游,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山高路远,也不是人山人海。

是那种被人明晃晃地当成“冤大头”,还硬要跟你说“是你看错了”的憋屈。

就在丽江古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名女子就体验了这种糟心事。

她想买一个9.9元的竹筒冰淇淋。

拿到手,扫码付款的时候,数字却变成了48元。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误会一场,还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老板淡定的回应,几乎撕开了旅游区某些商家心照不宣的遮羞布。


9.9元的诱惑,48元的账单

2025年7月5日下午,丽江的太阳正烈,古城里游人如织。

一名女子逛得口干舌燥,脚步被这家店门口的价牌吸引了。

白底黑字,清清楚楚:

竹筒冰淇淋,9.9元/个。

价牌旁边,还有一个精致的产品图,竹筒古朴,冰淇淋看着就清凉解暑。

对于一个在旅游区的热门单品来说,这个价格,简直就是“良心价”。

女子没多想,走上前去,指着那个诱人的冰淇淋说,要一个。

店员手脚麻利,很快就开始制作。

女子也爽快,直接扫码支付了9.9元。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理成章。

几分钟后,一个装在竹筒里的饮品递到了她面前。

她正准备开心地享用,店员的声音响起了。


“您好,一共是48元。”

女子愣住了。

她举起手机,展示支付成功的页面:“我不是付过9.9元了吗?”

店员指了指她手里的东西,又指了指店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您要的是这个,竹筒奶茶,大杯,48元。”

女子顺着店员手指的方向看去。

在店内一处光线昏暗的墙壁上,确实贴着一张小小的价签。

上面写着“竹筒奶茶”、“大”,价格48元。

而店门口最显眼、最大、吸引她进来的那个价牌,对应的是另一款产品。

一款规格更小,她根本没注意到的冰淇淋。

女子顿时感觉自己被耍了。

她拿出手机,开始录像。


“你们这价牌也太误导人了,大的价格牌写9.9,小的价格牌写48,还贴在那么里面,谁看得到?”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尴尬和火药味。

老板的“完美”狡辩

事情在网络上发酵后,门店老板江先生出面回应了。

他的解释,堪称一套逻辑自洽、滴水不漏的公关话术。

江先生说,我们店里有两种竹筒产品。

一种是竹筒冰淇淋,9.9元,小的,价牌在左边,图也小。

一种是竹筒奶茶,48元,大的,图在店牌正上方,价签在墙上。

他说,是这名女子自己没看清,指错了。

江先生还特别强调了几个细节。

第一,女子当时已经付了9.9元,是店员把奶茶做好后,才因为价格问题产生了争执。

第二,我们没有强买强卖。


第三,发现有争议后,我们立刻把9.9元退给了她。

第四,那杯做好的48元的奶茶,我们也没浪费,让店员自己喝了。

听听,多么“体面”的处理方式。

既没有强迫消费,又“妥善”处理了做好的产品,还主动退了钱。

仿佛所有的过错,都源于顾客自己的眼神不好。

仿佛他才是一个受害者,平白无故损失了一杯价值48元的奶茶。

可他的这番话,真的站得住脚吗?


体面背后,是算计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消费场景。

一个游客,在炎热的下午,被一个巨大的“9.9元”招牌吸引。

她走过去,指着竹筒类的产品要一个。

店家心领神会,直接上手制作那个最贵、利润最高的48元产品。

为什么不先问一句:“您是要9.9的冰淇淋,还是48的奶茶?”

这一句确认,就能避免所有的误会。

可他们偏不。

他们就赌你作为一个游客,要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不要。

要么时间紧张,懒得为了几十块钱理论。

要么就像这位女子一样,等你付完低价,拿到高价产品,再告诉你“搞错了”,让你补差价。

这时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很多人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江老板说,我们退了钱,没强卖。

这听起来很大度。

可这“大度”的前提,是女子的坚持和录像。

如果她没有这么“刚”,没有拿出手机对峙,这48元是不是就付得不明不白了?

退款,不是商家的良心发现,而是面对镜头时,一种避免事态扩大的危机公关。

那杯被店员喝掉的奶茶,更像是一种姿态。

一种“你看,我亏了,我没错”的自我证明。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视觉陷阱,进行的“温和的欺诈”。

它不触犯法律的底线,却在道德的边缘疯狂试探。

它不会让你倾家荡产,却足以毁掉你一天的好心情,败坏一座城市的形象。

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

“所有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套用在这里,或许可以改成:

所有看似巧妙的商业套路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算计。

“价格刺客”,无处不在

这种把戏,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它们换上了不同的马甲,出现在各种你想不到的角落。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景区遇见过那种“免费拍照”的。

几个人穿着民族服饰,热情地拉着你,说免费帮你和家人拍一张合影,用你的手机拍。

你心想,这敢情好啊。

等你拍完,他们会拿出自己的专业相机,“咔嚓”也来一张。

然后把你引到旁边的店里,说可以免费打印一张小的。

你一进店,才发现羊入虎口。


他们会把所有照片导出来,热情地劝你塑封、加相框、做成水晶摆台。

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那张“免费”的小照片,就是引你进店的鱼饵。

你一旦拒绝,他们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几个人围着你,让你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还有些理发店的“总监”。

你只想简单剪个头,价目表上写着38元。

可总有“总监”级别的人物,在你洗头的时候过来,说你的发质如何如何,头皮怎样怎样,必须用他们“特调”的洗发水。

等你剪完吹干,一结账,38元变成了380元。

你问为什么。

他指着墙上最小的那行字说:“总监洗剪吹”就是这个价,刚刚给你用的产品,都是要另外收费的。

这些套路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用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低价作为诱饵,把人“钓”进来。

然后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话术和隐藏条款,完成最终的高价收割。

他们不直接抢,但比抢还让人窝火。

你的较真,是一种力量

丽江市古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对这家“极目新闻”茶饮店立案调查。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它说明,消费者的声音,正在被听见。

很多人可能会说,为了几十块钱,去投诉,去曝光,太麻烦了,不值得。

但正是这种“算了”的心态,纵容了那些不良商家的气焰。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小聪明可以一直得逞下去。

让他们把“宰客”当成了理所当然的生意经。

一个健康的商业环境,不是靠商家单方面的“良心”,而是靠规则的约束和消费者共同的维护。

那位在丽江较真的女子,她争的不是那38.1元的差价。

她争的是一个公道,一个明白消费的权利。


她用自己的行动,给所有怀着侥幸心理的商家提了个醒:

互联网时代,没有不透风的墙。

你的每一次抖机灵,每一次价格误导,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热搜的主角。

靠信息差赚快钱的时代,正在过去。

坦诚,才是最高明的商业智慧。

所以,下一次,当你遇到类似的不公时,希望你也能勇敢一点。

你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在为更清朗的商业世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