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编写考场作文的讲义,很难写,所以更新帖子有些慢,所以写两个事情出来,事情都是真的。我不做评价,大家见仁见智。自己体会
事情一。2021年,我和一个来自上海的好朋友聊天。这位朋友说到,他有一个同学家儿子,6月份参加了高考,分数出来后,可以填报最热门的金融专业,也可以填报南大的强基计划。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南大强基计划的报考标准。这个同学本人就是上海的金融专业人士。他儿子思考后,放弃了金融专业,而是选择了南大的数学强基计划。
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放弃了未来的炙手可热的年薪和父亲的人脉,转身去做冷板凳了。
最让我感慨的是,上午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后,下午去刷数学题去了。
事情二:我大学舍友,儿子参加中考,考入了当地的热点高中,就是相当于镇中一中的水平,但没有达到火箭班,创新班的标准。暑假里有了机会去海门中学读书。大家可以去百度海门中学的档次,用我同学话说,进门的宣传栏里,国家级别的竞赛金奖都没资格挂上去。我同学决定让孩子去海门读书。代价就是三年,他们夫妻每个人轮流,周五晚上坐车去海门,周六凌晨到,然后陪孩子到周日下午,大人再坐车,礼拜天深夜到家。持续了三年,风雨无阻。高考后我亲眼看到铺满了一床的车票。
暑假的时候,我和舍友见面,他总结了一下,就是这三年,孩子在那边学得不开心。
1.风土人情不习惯。
2.青春期遇到的事情,家长不能及时和老师协同处理,往往要等几天才能当面解决。
3.学起来太吃力,老师授课很快,比如说,今天这一节内容不难啊,我们学下一章。我同学儿子傻眼了。这还是能考上一中这种学校的学生觉得跟不上啊。
4.一张理科卷子发下来,我这同学的儿子第一条还在解答的时候,班级里有30%的学生已经写完第3条了。这就叫束手无策的绝望吧。
我同学说,后悔让孩子去海门读书了,该是什么水准,就在什么水准上学,不要硬往高级别的圈子凑。三年下来,自己儿子最后考上的大学,和当初留在当地上高中的同学,能考上的大学差不多。
若有所思。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