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烽火四起问——同城教育的"新战国策"何时书?
一问教学进度:诸侯异政,何以共筑杏坛?
——学科中心制的"车同轨"承诺为何落地成"八仙过海"?
当苏秦佩六国相印奔走列国时,定未料到千年后的同城学堂竟也上演着"合纵连横"的戏码。同属市属重点的兄弟学校,教学进度恍若置身春秋列国:数学差一单元如隔楚河汉界,物理化学似吴越舟楫难同步,文科教学更如秦晋之好终成陌路。学科中心制高悬"车同轨,书同文"的理想,基层却仍在演绎"各吹各的调"的现实。昔日管仲"一匡天下"的教育理想,何以在今日化作"八仙过海"的乱象?
镇江教育局您怎样看?

二问教学质量:叶公好龙,教改论坛可抵三尺寒冰?  
——从"一模惊雷"看学科改革的"纸上谈兵"困局
一模成绩揭榜时,恍惚看见"纸上谈兵"的赵括披甲上阵。学科改革大会如雪片纷飞,教研论坛似云锦铺陈,然莘莘学子的试卷上,依旧斑驳着应试教育的旧伤。想起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教诲,而今某些教改举措却似"叶公好龙",高谈阔论时口若悬河,直面考卷时手足无措。敢问这满纸的"核心素养",可曾真正润泽过三尺讲台?
镇江教育局您怎样看?

三问督学监管:尸位素餐,黉门烽火几时休?
——从"三点到九点自习"看督学制度的"烽火戏诸侯"
昔年唐代设监察御史"分察百寮,巡按州县",而今督学坐拥"教育宪兵"之名,却任由某校上演"烽火戏诸侯"的荒唐剧。4月13日一中周末学生自习到校燃起六小时"狼烟",督学竟似周幽王台上的褒姒,对明晃晃的违规视若无睹。韩非子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而今教育法规成了"郑人争年"的笑谈——学校自说自话加课如添岁,督学装聋作哑似稚子辩日。
督学本应是教育生态的"司南",此刻却成了"指鹿为马"的帮闲。《周礼》载"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而今某些督学倒像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旁观者,眼见刀刃游走于规矩之外,仍道"善哉!技盖至此乎?" 白居易《新乐府》讽喻"虚受君恩不敢归"的监官,千年后竟在督学席上借尸还魂。
镇江教育局您怎样看?

四问治校理念:刻舟求剑,生源差距岂是万能盾?
——致镇中校领导:莫让"程门立雪"成《伤仲永》新篇
至于镇中校领导,恰似"刻舟求剑"的楚人,总把生源作舟痕。殊不知教育本是点石成金的炼金术,而非守株待兔的投机术。韩愈《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若管理者仍固守"夜郎自大"的心态,纵有程门立雪的学子,也终成《伤仲永》的续篇。望诸公莫效"塞翁失马"后的固步自封,当学商鞅"徙木立信"的革新勇气。
镇江教育局您怎样看?

昔孔子杏坛设教,弟子三千而因材施教;今同城学堂林立,岂能画地为牢?愿教育同仁记取杜牧《阿房宫赋》之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教育大计,当以"和而不同"求大同,以"见贤思齐"促共进,方不负这满城桃李待放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