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前世界乒乓球冠军滕义的二审判决落槌——维持14年有期徒刑、600万元罚金的原判,同案的代理人、收钱人刑期虽有调整,但1.15亿余元的受贿金额,让“世界冠军受贿”的标签彻底钉在了舆论的耻辱柱上。从领奖台到审判席,这个曾在乒乓球桌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到底是怎么把冠军光环变成权钱交易跳板的?事情要从2010年的一场饭局说起。彼时的滕义早已退役,靠着“常陪名人打球”的人脉成了圈子里的“资源桥梁”,正是这场饭局,让他结识了时任三峡集团高管的曹广晶。两人关系迅速升温,甚至“有过结为亲家的想法”——这层私交,成了后来权钱交易的“敲门砖”。2012到2018年这六年,滕义彻底成了“权力掮客”。某建筑集团三峡分公司想中标32.36亿元的乌东德水电站工程,找到滕义当“中间人”,他转身就利用和曹广晶的私交,借对方职务影响力帮其拿下项目。一来二去,滕义收了总计1.1557亿元的好处费,其中6757万余元已经到手,剩下4800万元没来得及拿就东窗事发。为了洗白赃款,他还搞出“虚构劳务合同”“亲属账户走账”的把戏,甚至安排非专业的郭某北直接收现金——这套操作,哪里还有半分世界冠军的体面?很多人不解:一个拿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本可以靠荣誉和专业安身立命,为何要铤而走险?说到底,还是“影响力变现”的贪念钻了空子。退役后,滕义的“世界冠军”身份成了他拓展人脉的“名片”,而他没守住的,是身份背后的底线——把体育圈的人脉、冠军的光环,变成了撮合权钱交易的工具,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不是个例。近年来从体育明星到娱乐艺人,不少公众人物栽在“利用影响力谋利”上。他们忘了:公众给的光环是信任,不是特权;影响力是社会资源,不是捞钱的资本。就像滕义,他靠乒乓球赢得的荣誉,本是一辈子的底气,却被他当成了权钱交易的“垫脚石”,最终荣誉碎了,人生也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