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村的走红,简直像一场"反套路"的餐饮实验。当多数餐厅还在藏着掖着用预制菜时,它偏要把厨房搬到明档:服务员当着顾客的面拆料包、微波炉加热,连酱料瓶上的生产日期都清晰可见。更"离谱"的是,它家的招牌牛肉拌饭、五花肉拌饭,用的全是冷冻预制食材,却能做到每天卖出上万份。
米村拌饭的操作更野。有顾客拍到服务员推着堆满料理包的推车从大堂经过,纸箱上 “预制半成品” 的标签比菜单还醒目。有顾客问服务员 “海带汤能不能加盐”,得到的回答坦诚得可爱:“不好意思,预制汤包的调料比例是固定的”。这种 “我摊牌了” 的坦荡,反而让消费者觉得真实 —— 毕竟人均 20 元的价格,本来就没期待大厨现熬。
再看西贝,菜单上写着 “现烤现卖” 的葱香烤鱼,背地里用的是冻了三个月的半成品;宣传 “手工制作” 的大花卷,实际来自中央厨房的冷冻面团。罗永浩在直播里直接开怼:“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这就不地道了”。消费者最愤怒的不是预制本身,而是这种 “挂现做羊头,卖预制狗肉” 的欺骗感。就像你花五星级酒店的钱,结果发现住的是快捷酒店的房间,换谁都得掀桌子。
价格锚定效应:20 元和 89 元的天壤之别
预制菜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标签。米村拌饭的招牌石锅拌饭卖 22 元,这个价格放在人均百元的商场里,本身就带着 “性价比” 信号。消费者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个价位能吃到热乎饭就值了,是不是现做反而没那么重要。有网友算过账,米村的预制拌饭比外卖还便宜 5 块,“就算是料理包加热,这价格也血赚”。
而西贝的定价策略正好踩中了雷区。89 元的烤鱼、48 元的羊杂汤,价格比同类中餐高出 30% 以上。这个价位对应的心理预期是 “现杀现做”“大厨匠心”,可实际吃到的却是预制复热产品,这种价值落差瞬间点燃怒火。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53.2% 的消费者明确反对 “花高价吃预制菜”,觉得这就像 “花茅台的钱买二锅头”。
更关键的是性价比感知。米村用预制菜把成本压下来,给消费者让利 —— 免费续饭、免费海带汤,3 元就能吃饱的 “穷鬼套餐” 反而圈粉无数。而西贝在使用预制菜降低成本的同时,菜价却越定越高。这种 “成本降了、价格涨了、诚意没了” 的操作,不挨骂才怪。就像网友说的:“你用预制菜没问题,但不能既享受预制菜的低成本,又赚现做的高溢价啊。”
场景价值匹配:有些菜天生不适合预制
不是所有预制菜都招人嫌,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老乡鸡的红标预制菜只占 1.7%,而且大多是笋子烧肉这类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菜品,现做和预制的口感差异不大。他们把现做的重点放在了核心产品上 —— 那锅招牌老母鸡汤,必须是门店现熬,这就抓住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西贝却犯了场景错配的大忌。它主打 “西北民间菜”,营销里满是 “手工搓莜面”“现熬羊汤” 的情怀,这些都暗示着 “现做” 的价值。可实际操作中,连羊肉串都是预制的冷冻品,失去了现烤的焦香和烟火气。消费者吃西北菜,吃的就是那份粗犷的锅气,当发现连这点期待都被预制菜取代,自然会失望。
米村拌饭的聪明之处在于选对了赛道。韩式拌饭、石锅豆腐这些菜品,本身就适合标准化预制。消费者追求的是快速、便宜、口味稳定,预制菜反而能保证每家店味道都一样。就像萨莉亚用预制意面没人骂,因为西餐的标准化烹饪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中餐的 “锅气执念” 和西餐的 “标准口感”,决定了预制菜的接受度天差地别。
诚实度才是预制菜的通行证,最近《餐饮服务预制菜标识管理规定》即将实施,2025 年 3 月起,不标注预制菜最高可罚 10 万元。这个新规戳中了行业痛点:72% 的消费者支持强制标注,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被隐瞒、被欺骗。老乡鸡靠透明化操作,2024 年营收增长 11.3%;米村拌饭 7 年开 1000 家店,靠的也是 “明明白白用预制”;而西贝的预制菜争议,本质是没通过 “价格诚实度测试”—— 当你的定价、宣传和实际产品不匹配时,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
其实预制菜早就是餐饮行业的公开秘密,能降低成本、保证口味稳定,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是好事。关键在于要像老乡鸡那样 “坦诚标注”,像米村那样 “价格匹配”,而不是像某些品牌那样 “偷偷摸摸用,理直气壮赚”。就像营养学家范志红说的:“预制菜是中性词,关键在于商家是否诚信透明。”
你遇到过 “预制菜刺客” 吗?最不能接受哪种预制菜套路?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随着预制菜国标落地,未来餐厅的比拼不再是 “谁假装现做”,而是 “谁能把预制菜的性价比和透明度做到极致”。毕竟食客的眼睛是雪亮的,钱包更是诚实的 —— 好的预制菜,应该让消费者吃得明白,花得值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