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约39%的日本人“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独。日本共同社10日报道,这表明旨在应对孤独问题的《孤独和孤立对策推进法》自去年4月实施以来,目前尚未产生明显效果。
在此次调查中,工作人员在日本各地随机抽取2万名16岁及以上人士,询问截至2024年12月他们是否有孤独感及原因等,其中54.4%的调查对象做出有效回答。
调查显示,39.3%的受访者说,2024年自己“经常或总是”“有时”或“偶尔”感到孤独,与上次调查结果持平。这是2021年以来的第四次相关调查,前几次调查中这一比例大致持平。[/size]
最新问卷还首次调查了孤独感与智能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在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8小时的人群中,13.3%的人表示“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使用智能手机介于7到8小时的人,这一比例为9.5%;在使用智能手机时间更少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则更低。
被问及感到孤独的原因,最常被提及的是“家庭成员辞世”。其他常见原因包括“独居”“转学或离职”以及“严重的身体或精神健康问题”。
调查数据揭示了孤独感在不同代际间的显著差异。横滨市退休教师铃木健一将孤独归因于三年前妻子的病逝和子女远在札幌工作。"社区老人会去年停办了,现在连收快递都改用智能柜。"他抚摸着相册里三十年前学园祭的老照片,指尖在泛黄的相纸上轻轻摩挲。而大阪的派遣员工山本莉奈则因为频繁更换工作地点,社交关系总在刚要深入时被迫中断。"就像永远在试镜的临时演员,还没来得及记住台词就要换剧组。"她在匿名问卷的空白处这样写道。
《孤独和孤立对策推进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各地政府组建的支援小组面临着意料之外的困境。神户市中央区的二十四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上月仅接到十一通有效来电,而同期该区却发生了五起"孤独死"案例。这种反差让人联想到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的描述:"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明明生活在同一片海洋,却永远隔着咸涩的海水。"
法务省最新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有七万六千人在独居状态中离世。其中两万一千多具遗体是在死亡八天后才被发现,最极端的案例甚至时隔一年才被人注意到。这些数字背后是社区纽带的持续瓦解:京都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面对面的交流时间较十年前减少了63%,而智能设备使用时长增幅达到217%。
数字时代为孤独问题增添了新的维度。早稻田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室的跟踪调查发现,日均使用智能手机超过八小时的群体,其现实社交能力评估得分普遍低于轻度使用者。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某款VR扫墓应用的付费用户却在半年内突破十万大关。"科技既制造疏离,又贩卖慰藉。"研究室主任田中教授在学术报告会上这样评价道。
这种现象并非日本独有。英国在2018年首创"孤独大臣"职位,韩国2023年的独居死亡案例较前一年激增23%。但日本面临的特殊困境在于,它同时要应对少子老龄化、终身雇佣制瓦解和数字社交革命的三重冲击。正如东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佐佐木健一所言:"我们正在经历从'会社家族'到'数字隐士'的社会转型阵痛。"
在涩谷站前十字路口汹涌的人潮中,每个行人的耳机都在构筑着无形的私人空间。当记者询问一位拥有五十万粉丝的直播主为何仍感到孤独时,她展示了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弹幕:"这些'卡哇伊'的留言就像便利店的热饮,温暖只能维持一程电车的时间。"
隅田川花火大会当晚,警视厅的心理咨询热线通常会迎来30%的呼入高峰。这种集体狂欢后的心理落差,折射出当代人矛盾的精神状态。随着《孤独和孤立对策推进法》进入第二个实施年头,或许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当"已读不回"成为新的社交礼仪,我们是否正在用法律手段治疗科技造成的社会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