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所新兴高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正式发布2025年招生章程,每年9.6万元学费,外加2000元住宿费,四年总费用逼近40万元。尽管校方承诺为2025级本科生提供"四年等额奖学金",但这笔数字本身已足以让无数普通家庭倒吸一口凉气。
透过招生章程的细节,我们能看到,学校首年仅面向浙江省内招生,采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模式,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其培养模式颇具特色——首年强化数理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第二学年再细分专业,全程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然而当视线落回那每年9.6万元的学费标签时,让不少人吃惊。这笔费用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一个浙江农村家庭近两年的全部收入,也远超公办高校年均五千余元的学费近二十倍。即使存在奖学金冲抵的承诺,但是奖学金是普惠制还是竞争性?是否真能确保每个入学者实际免除这笔重负?其培育的究竟是面向未来的科技英才,还是仅为经济优渥阶层预留的"精英俱乐部"?
若东方理工志在网罗浙江最优秀的头脑,无论其出身,那么高昂的显性学费壁垒显然与此目标背道而驰——它极可能将大批天赋卓越但家境平平的学子拒之门外。"贵族学校"的印象一旦形成,便与公立大学应承载的教育公平使命渐行渐远。
我们理解一所新型高校在初创期寻求特色化、高质量办学的雄心,资源的汇聚确需成本支撑。然而,真正的教育革新不应止于硬件投入或学费标价,而在于能否打破陈规,为不同背景的顶尖人才铺设平等的上升通道。若高昂学费成为拦路石,教育的光辉便蒙上功利的尘埃。东方理工大学若志存高远,不妨重新审视其收费逻辑与奖学金机制:能否以更透明、更有保障的资助方案消除寒门学子的后顾之忧?能否以实际举措证明,其大门向才智敞开,而非仅为财富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