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镇:
展信佳。

案头茶烟袅袅,映着长江与运河的涛声交织。
你看见了吗?孙权在北固山挥剑划出的江天,正与扬州瘦西湖的烟月遥相辉映——那一剑劈开六朝风烟,从此,我们共守一片江山,同饮一江春水。

山水相望越千年

历史上,扬州与镇江的缘分,早在《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中便埋下伏笔。春秋吴楚争霸,邗沟凿通江淮,而镇江的铁瓮城已矗立成吴国第一都。北宋时,你为“润州”,我为“扬州”,同属两浙路;南宋“嘉定十议”中,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让两城成为漕运枢纽的“双生子”。

1905年沪宁铁路贯通,镇江成为南北枢纽,扬州的盐商巨贾乘轮渡过江,在宝盖山下设会馆;而镇江的香醋、锅盖面,也随漕船北上,融入扬州的烟火气。
历史像长江中的一叶舟,从北固山的烽火出发,载着两城的悲欢,驶向共同的未来。

江河共舞谱新篇

长江奔涌,运河蜿蜒,你我同守“江河门户”。
三国时,你在北固山“何处望神州”,我在瓜洲古渡“潮打空城寂寞回”;南宋时,你以金山寺的钟声镇住江涛,我以邵伯湖的堤坝拦住洪水。

俱往矣,看今朝!
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在此交汇,镇江的“四群八链”产业与扬州的“613”体系同频共振。你造船,我制芯;你产醋,我烹鲜。恒顺香醋的酸甜与三和四美的酱香,在超市货架上紧握双手;镇江船厂的巨轮与扬州航空的飞翼,在长江浪尖共写“江海联运”的传奇。

风味同源润人间

淮扬至味,一脉双城。
你的锅盖面,面条如京江脐般筋道,浇头里的鳝丝带着长江的鲜;我的阳春面,汤头似瘦西湖水般清透,蒜花飘着运河的香。你以“镇江三怪”闻名——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我以“三头宴”称绝——蟹粉狮子头圆润如月,拆烩鲢鱼头肥而不腻,扒烧整猪头软糯入味。

1949年开国第一宴,你的水晶肴肉与我的文思豆腐同登国宴,让“南北皆宜”的淮扬菜成为大国味道。如今,你的西津渡夜市与我的东关街酒肆,仍在烟火中续写“舌尖上的双城记”。

文脉相承映星河

我们的文化基因,早在大江大河中交融共生。
运河水墨,浸透了四大名著。你在北固山下写《文心雕龙》,刘勰的骈文如金山寺的飞檐,凌空而起;我在扬州城北编《全唐诗》,李白的“烟花三月”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运河波光中流转。

罗贯中在镇江焦山寺写《三国演义》,赤壁的烽火映着长江的浪;施耐庵在扬州江都避难,水浒的好汉带着运河的草莽气。你的米芾以“刷字”狂草,我的扬州八怪以“怪”破格,两支笔墨在江淮间泼洒出“文人相惜”的佳话。

智造同潮立潮头

历史的航船驶入新时代,你我以“智”为楫,共划江淮。
你以“四群八链”为骨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撑起“产业强市”;我以“613”体系为引擎,航空产业、生物医药腾飞“创新扬州”。你的北汽麦格纳造车,我的中航宝胜制缆,两城智慧在长三角的版图上织就“江河联动”的经纬。

大运河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与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的非遗技艺,用科技与匠心共述“流动的文化”;你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与我的仁丰里明清民居,用保护与更新共写“活着的遗产”。

尾声:共赴山海向未来

千年江涛声未歇,万里长风正扬帆。
阿镇,听!长三角一体化的号角已随江风传来,宁镇扬都市圈的列车正穿山越江而来。让我们以孙权的剑、鉴真的舟、郑板桥的竹为志,带着江河的豪情与文人的细腻,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并肩划出属于江淮的壮阔浪痕!

千年运河水滔滔,流淌着你我的过往,也奔涌着我们的未来。

阿扬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