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DG推出的“画廊”系列唱片是最具魅力的中价位系列唱片之一,并引得当时其他公司争相借鉴效仿。


将自家模拟时代十分精彩的录音重新进行数字化精心处理;录音方面,“画廊”系列则最大限度保持了音乐的信息,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并把噪声降低到最低点,音质柔顺细致,细节清晰




而且,该系列唱片亦有其“封面哲学”,每张唱片封面上都附有一幅与唱片音乐相吻合的绝美画作,颇有“画龙点睛”之神韵,在视觉与听觉双重满足下,赋予这些名盘崭新生命,因此成为一个赢得众人偏爱的唱片系列。


其中这张由[color=var(--weui-link)]米尔斯坦小提琴独奏,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灌录于1972至1973年间的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LP版本自发行以来就一直深受赞誉,当它转换为“画廊”系列,魅力同样无极限,甚至使得其他同版本录音都显逊色。



米尔斯坦&阿巴多


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协"


画廊系列唱片封面



LP专辑封面


米尔斯坦对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演绎可说是一种富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典范,特别是对柴可夫斯基《[color=var(--weui-link)]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公认为是最具正宗俄罗斯味道的演绎



米尔斯坦的琴声宽厚、音色温暖,既不会像[color=var(--weui-link)]海菲茨那样追求华丽的技巧,也不似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那样表现浪漫的色彩,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出自己对柴可夫斯基音乐所独特的理解



虽然与前两者相比,米尔斯坦的演奏可能稍显平淡,但这种诠释现在听来却更加接近柴可夫斯基生活时代的音乐特征,也更加深层地表现出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特有的淡雅忧郁气质,这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演奏方式,使得他的音乐充满力量,没有矫柔造作,更没有无病呻吟,出自大师之手的细腻色彩与光影变化终将令听者叹服。






另一首门德尔松《[color=var(--weui-link)]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米尔斯坦和阿巴多的演绎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评鉴。当中,米尔斯坦的演奏风格融合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优点:速度节奏规整,跳弓技术轻巧自然。他巧妙地将技巧揉入音乐之中,自然地流泻而出



其次可以从中听到大量的滑音,韵味十足,使整体风格较为圆润,但就今天的角度来看,滑音的使用似乎多了一些。再次从整体而言,米尔斯坦的演奏在乐段细节处理上较为细腻,比如第一乐章华彩段十六分音符处,那段旋律的速度随着音高的上升而渐快,也显得演奏此处游刃有余。




柴可夫斯基本来计划题献给小提琴家[color=var(--weui-link)]莱奥波德·奥尔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这位大师以“无法演奏”为由拒演。好不容易找到了愿意演奏的小提琴家却首演惨败,更遭到一众乐评家的批评与责难。



时至今日,此曲已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乐曲充分发挥出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色彩斑斓的管弦乐,造就出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丰富多姿的韵味。




门德尔松从1838年开始构思《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直至1844年才完成,前后历时差不多7年,它以精美、华丽、雅俗共赏而著称于世,是一首人间至美的赞歌,也是一首洋溢着炽热青春的抒情曲。


尽管两位作曲家在音乐个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之间却有着意想不到的亲近性。两部作品均展现了作曲家最为清新自然的抒情才华,既没有门德尔松偶尔显现的多愁善感,也没有柴可夫斯基晚期交响曲那歇斯底里的痛苦。



在形式上,两部作品也有共同的特点:柴可夫斯基采用了门德尔松的创新,在重奏之前而不是在接近结束时放置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并且,与门德尔松一样,设计了一种诗意的调式连接,从第一乐章的调式过渡到行板。




米尔斯坦惊人的演奏技巧为柴可夫斯基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插上能够自由翱翔的翅膀,它们不仅拥有巨大的坚定性和亮度,而且还以其非凡的纯净度吸引着人们


正是这一点使米尔斯坦对这些伟大古典协奏曲的诠释令人着迷,并赋予它们具有传奇色彩的高贵气质,让人认为只有这样拉奏才是正确的,因此备受推崇。



阿巴多以尊重原谱、强调阐述原作精神的严谨指挥方式闻名于世,搭配米尔斯坦典雅的琴音,细腻与质朴兼具的温暖音色、层次分明的音场表现,使得这张唱片成为经典



【原装进口】米尔斯坦&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德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