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镇江分行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鹏龙鸿蒙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百姓话题 » 为什么中药都不标副作用呢
    百姓话题  >  [焦点话题] 为什么中药都不标副作用呢     
    查看: 2336  回复: 2
    [焦点话题] 为什么中药都不标副作用呢      查看: 2336  回复: 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5-5
    • 行业 娱乐餐饮
    •  

    中医现在还望闻问切吗 也都是血检和仪器一套做下来就开药吧。。。。。。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5-5
    • 行业 娱乐餐饮
    •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合称“四诊”,最早源于《难经》中对扁鹊医学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诊断手段。以下是对四诊的详细解析:



    一、望诊:观其形色



    • 含义: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面色、舌苔、形态、分泌物(如汗液、痰液)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 核心内容:



    ◦ 整体望诊:观察精神状态(如是否萎靡)、体质强弱、体型胖瘦、姿态动作(如是否喘息、肢体活动受限)等。



    ◦ 局部望诊:



    ◦ 面色:如面色苍白可能血虚,面色潮红可能有热证,面色青紫可能血瘀。



    ◦ 舌象:观察舌质(颜色、质地)和舌苔(厚薄、颜色、润燥),是判断体内寒热、虚实、湿浊等的关键。



    ◦ 眼神:中医认为“目为肝之窍”,眼神是否明亮可反映脏腑精气盛衰。



    ◦ 分泌物与排泄物:如痰液的稀稠、大便的性状、尿液的颜色等,可辅助判断病性。



    二、闻诊:听声嗅气



    • 含义: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呃逆等声响,以及嗅患者身体、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诊断疾病。



    • 核心内容:



    ◦ 听声音:



    ◦ 语言:语声低微多属虚证,声高气粗多属实证;谵语(胡言乱语)多见于热扰心神,郑声(声音微弱、重复断续)多见于虚证。



    ◦ 咳嗽:干咳无痰可能阴虚,痰多声重可能痰湿阻滞。



    ◦ 呼吸:喘促(呼吸困难)分为实喘(气粗声高)和虚喘(声低气怯)。



    ◦ 嗅气味:



    ◦ 口气:酸腐味可能食积,臭秽味可能胃热或口腔疾病。



    ◦ 分泌物:痰液、脓液等气味腥臭多属热毒,清稀无臭多属虚寒。



    三、问诊:问其疾苦



    • 含义: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症状特点、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



    • 核心内容:



    ◦ 《十问歌》:中医经典问诊纲领,内容包括:



    ◦ 一问寒热二问汗:是否怕冷发热、出汗情况(自汗、盗汗等)。



    ◦ 三问头身四问便:头痛身痛部位、大小便性状。



    ◦ 五问饮食六问胸:饮食偏好、胸腹不适症状。



    ◦ 七聋八渴俱当辨:听力、口渴与否及饮水特点。



    ◦ 九问旧病十问因:既往病史、发病诱因。



    ◦ 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用药情况、女性月经周期等。



    ◦ 其他:还需询问职业、居住环境、过敏史等,全面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



    四、切诊:触按体表



    • 含义:通过触按患者的脉搏(脉诊)和身体其他部位(如肌肤、脘腹、筋骨)来判断病情。



    • 核心内容:



    ◦ 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手腕部的“寸口脉”(桡动脉),感受脉搏的频率、强弱、节律、形态等,判断脏腑气血状态。常见脉象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等。



    ◦ 触诊:



    ◦ 肌肤:触摸皮肤润燥、温度,判断津液盈亏或寒热性质。



    ◦ 脘腹:按压腹部有无疼痛、痞块、胀满,判断脾胃、肠道病变或血瘀等。



    ◦ 筋骨:触按疼痛部位,辅助诊断外伤或痹证(如风湿关节痛)。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即四种诊法需相互结合、互为补充,避免单一诊法的局限性。例如:



    • 望诊发现患者舌苔黄腻,可能提示体内有湿热;



    • 闻诊若闻及咳嗽声重、痰多,可辅助判断为痰湿咳嗽;



    • 问诊若了解到患者大便黏滞、口苦,进一步支持湿热证;



    • 切诊若脉滑数,则与上述症状共同印证湿热的诊断。



    通过四诊收集的信息,中医可归纳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寒热虚实)及正邪关系,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一整体思维体现了中医“以常达变”“见微知著”的诊断智慧。。。。。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5-5
    • 行业 娱乐餐饮
    •  

    有长期吃六味地黄丸的吗。。。。。。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15357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