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班新生刘亦珂报道啦!
姓名:刘亦珂
小名:媛媛(外公起的小名,意为“家有爱女”)
英文名:Amy(妈妈起的,属鼠,取了“爱米”的谐音)
刘亦珂,最大的爱好是画画,最爱画的是小兔子、毛毛虫、小鸡
在陌生的环境里安静的时候比较多,也很少开口讲话
游戏时活跃度不是很高,有时还比较倔强。
对数字的学习不是很有兴趣,喜欢颜色(最喜欢蓝色)和图形、字母
美美亲子班时也结识了好多新朋友,在家提到最多的i小朋友是弘毅和大慧(也许是住同个小区的原因)
妈妈寄语:媛媛,你现在已经正式成为美美幼儿园点点班的小成员了,希望你能很快适应并融入这个大家庭,释放你的个性,学会展示自己,妈妈希望你能越来越开朗,也希望你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这也要感谢点点班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点点班一下子多了好多小朋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转)
刚才和朋友聊天,朋友说起认识的几个孩子,忧心忡忡。一个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孩子,一路拼进顶级会计事务所工作,却从未被男孩子追求过,现在忙于工作没时间恋爱。一个是被父母百般呵护的男孩子工作之后不交际不交友不恋爱,回家也不跟父母交流,只跟电脑交流。朋友告诉我,这个现象在20几岁的孩子当中还挺普遍的。我也觉得感慨颇多,深深体会到父母的无奈,和孩子面对的困境。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很典型地反映了当前的一个教育现象——“女孩教得太强,男孩护得太紧”。这也是独生子女教育模式的一个自然特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适合有两成意思,一个是位置和孩子的综合能力匹配,第二是孩子的心理建设和所处位置匹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的能力只能做个谋士,你要他一定得做成统帅,他就会活得很累。即便是统帅的料子,那也是一步步从小兵做起的,如果用做统帅的心理去当小兵,他就会活得很苦!孩子接受不了这个累和苦,他就只能逃避,网络就是最好的躲藏地。
教育首先要承认差别,要承认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女孩子能力出众自然可喜,但不可否认女人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更大,在职业上面临的挑战也更大。而且,女人的幸福感往往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所以有时候能力出众反而成了幸福的障碍。所以,对于女孩子来讲最成功的教育应当是把握了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所谓平衡,其实就是牺牲。如果幸福感更多来自家庭,那么就得在事业上有更多地牺牲。作为父母应当告诉女孩子成功的代价,和牺牲的必要性。否则越是优秀的女孩未来心理的落差会越大。
男孩子肩负的社会责任更重。社会就是人群,不适应在人群中生活也就很难谈得上什么担当与责任。所以,男孩子必须要放在群体里进行磨练,让他具备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找准自己位置的能力。可以做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样子;只能做中游,就要有人在中游的自得;即便身在末位,也要能自得其乐。鼓励奋斗,但要量力而行。很多家长因为怕男孩子间的冲撞,把孩子看得很紧,孩子间没有摩擦即没有磨练,更谈不上找准定位了,标杆都没有,怎么定呢?所以我非常赞同,男孩子到一定时候一定要放飞,走得越远越好。在身边,父母会习惯性的照顾得太周到,往往导致孩子成熟延迟。我个人觉得,最迟让男孩子在高中时期开始过集体生活。高中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群体中成长,更有助于培养男孩子的社会性。
前日,看到文章说有专家认为,男孩和女孩要错时上学,女孩早点上,男孩迟点上,这样更符合他们心智发展的规律。不管可不可能实施,最起码大家越来越重视差异的存在,重视差异即是对个体的尊重,对于这种尊重我深表赞同,并祈祷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尊重个体,尊重人性,并在尊重个体和人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人性化的社会规则,也好让父母们不再纠结,孩子们不再迷茫。
刚才和朋友聊天,朋友说起认识的几个孩子,忧心忡忡。一个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孩子,一路拼进顶级会计事务所工作,却从未被男孩子追求过,现在忙于工作没时间恋爱。一个是被父母百般呵护的男孩子工作之后不交际不交友不恋爱,回家也不跟父母交流,只跟电脑交流。朋友告诉我,这个现象在20几岁的孩子当中还挺普遍的。我也觉得感慨颇多,深深体会到父母的无奈,和孩子面对的困境。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很典型地反映了当前的一个教育现象——“女孩教得太强,男孩护得太紧”。这也是独生子女教育模式的一个自然特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适合有两成意思,一个是位置和孩子的综合能力匹配,第二是孩子的心理建设和所处位置匹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的能力只能做个谋士,你要他一定得做成统帅,他就会活得很累。即便是统帅的料子,那也是一步步从小兵做起的,如果用做统帅的心理去当小兵,他就会活得很苦!孩子接受不了这个累和苦,他就只能逃避,网络就是最好的躲藏地。
教育首先要承认差别,要承认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女孩子能力出众自然可喜,但不可否认女人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更大,在职业上面临的挑战也更大。而且,女人的幸福感往往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所以有时候能力出众反而成了幸福的障碍。所以,对于女孩子来讲最成功的教育应当是把握了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所谓平衡,其实就是牺牲。如果幸福感更多来自家庭,那么就得在事业上有更多地牺牲。作为父母应当告诉女孩子成功的代价,和牺牲的必要性。否则越是优秀的女孩未来心理的落差会越大。
男孩子肩负的社会责任更重。社会就是人群,不适应在人群中生活也就很难谈得上什么担当与责任。所以,男孩子必须要放在群体里进行磨练,让他具备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找准自己位置的能力。可以做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样子;只能做中游,就要有人在中游的自得;即便身在末位,也要能自得其乐。鼓励奋斗,但要量力而行。很多家长因为怕男孩子间的冲撞,把孩子看得很紧,孩子间没有摩擦即没有磨练,更谈不上找准定位了,标杆都没有,怎么定呢?所以我非常赞同,男孩子到一定时候一定要放飞,走得越远越好。在身边,父母会习惯性的照顾得太周到,往往导致孩子成熟延迟。我个人觉得,最迟让男孩子在高中时期开始过集体生活。高中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群体中成长,更有助于培养男孩子的社会性。
前日,看到文章说有专家认为,男孩和女孩要错时上学,女孩早点上,男孩迟点上,这样更符合他们心智发展的规律。不管可不可能实施,最起码大家越来越重视差异的存在,重视差异即是对个体的尊重,对于这种尊重我深表赞同,并祈祷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尊重个体,尊重人性,并在尊重个体和人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人性化的社会规则,也好让父母们不再纠结,孩子们不再迷茫。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转载安妮鲜花的文章(最近教育的状态不好,引以为戒!)(2013-07-04 14:42:54)[编辑][删除]转载▼ 分类: 关于宝宝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1.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2.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3.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4.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5.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6.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7.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1.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2.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3.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4.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5.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6.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7.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