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原帖由 永远心仪 于 2021-5-31 16:12 发表
好吧,我猜到我家情况了。每天问他,很少问出那么多答案来
这么说昨天的事情回家没说吗?我来白描一下。
午餐前值日生发筷子,我们的规则是“人家发人家的,人家自己数几个人,不要你们说几个几个的”。这样的规则制定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终究是孩子们,每当值日生来发筷子,他们还是会或“偷偷”或“摸摸”的明里暗里提示“几个人几个人”。提示手段高明一点的呢不是直接说“几个人几个人”,因为这是“明文规定”不允许的,这一点“高明”的人相当清楚,咱可不做“傻帽”去触碰红线,咱换一种说法,比如“你发 多了”“发少了”“你怎么不数数清楚”等等。昨天柏江的行为就是“高明”行为,值日生张煜卿发默默数数默默发发,发完了柏江提示“我们这组哪有七个人呐?”张宝宝默默的又撤回一双筷子。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行为被夏老师看得清清楚楚。夏老师喊了一声“刘柏江,你烦什么神?”,柏江还信誓旦旦“张煜卿多了一双筷子”。于是夏老师就说“你最后一个吃饭”,夏老师的目的是想让柏江“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下次就长记性了。但是这样高深的策略柏江哪会理解呢,他以为自己的数数是正确的的,他偏要“轴轴”的非要按正常顺序来拿饭。于是乎,“大孩子小孩子”就卯上劲了。我作为中间人不能“坐山观虎斗”呀,于是我问“柏江,你为什么说我们哪有7个人啊?”柏江说“我眼睛数的”。我心里有数了,笑了“所以你觉得张煜卿多发了一双了?”小孩子看大孩子还虎着脸呢,不轴轴了“我是这样看着看着的,可是呢可是呢,我是说我可能我看错了”。大孩子就说“叫你最后一个吃,看看你错没错”。小孩子说“我知道我知道了,我不是最后一个吃了吗”。柏江强调理由的时候那神情那语气绝对是“千错万错,咱气场不能错”。想我们的大孩子是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老师,看人家张宝宝明明发的是对的,却被柏江“拐偏”了,“腾”就冒火了,嘿嘿,到底是年轻的小老师,在经验和耐心上还欠缺一点。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老教师来处理,首先是要了解为什么的?柏江能用“眼睛摸数”的方式应该首先给个肯定,然后我不会“腾腾”的,而是会“默默”的给柏江吃个“暗苦”,“你今天最后一个吃饭,看他筷子到底发的对不对?”老师不生气平静的语气,孩子就不会“轴头六怪”了!
就像今天的音乐课,哦,对了,上课时跟孩子们说了“因为今天过节,所以我们学个六一儿童节的歌,把星期四的音乐课调上来”,孩子们都开心的“好”。这个时候我观察到柏江在闷头研究自己的胳膊衣服腿呢。为什么要研究呢,我后面的帖子会提到。我开始弹琴范唱了,才范唱一遍,丁惜缘和王昱铭就快速的举手了,小丁姑娘说“我听到唱六月一日儿童节了”。每次我们的流程都是老师唱结束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听到三个字听到两个字都可以回答,七拼八凑就能把歌词凑完整了,当然这样的范唱是要唱个两三遍的,孩子们基本就搞清楚歌词了。柏江因为“埋头研究”呢,所以弹琴范唱了几次对他似乎都是“画外音”,于是我就点名了“刘柏江,老师歌里唱了什么?”他被我猛一点名,惊了一下,但是故昨镇定的回答“你唱的声音我就是听不清”。夏老师在边上偷偷“噗嗤”了,“倒打一耙”的功夫柏江了得呢。我说“好吧,你再听一遍”。他再次听了后,来了句“你唱的是六一儿童节”。他这个回答要是第一遍的答案,我是要点赞的,因为“明面在研究,暗里听进了”,第二遍这样的回答就如同丁惜缘听我首次范唱后的答案,充分说明前几次范唱对他真的是“画外音”了!他的思想走神我倒是找出点策略来了,他们组现在的位置处于最后,距离上离“讲台”最远,想柏江以前的位置是在老师的鼻子底下,无遮无挡“走神”不易,看来要调调他的座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