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昭关过街石塔越看越像古代镇江三国时期的凯旋门》 在镇江三国演义故事不可能仅仅发生在北固山甘露寺(刘备招亲)一个地方,还有如刘备和赵云首次来南徐拜访乔国老的地方,还有如玉山大码头孙权与刘备送别处,仔细想想在镇江三国时期的痕迹还是很多的。都知道西津渡昭关过街石塔是元朝时候建的,那么建塔为什么要选择在古街上?而不是选择古街上方云台阁位置?在元朝建昭关过街石塔之前是不是还有其他标志性建筑?元朝建昭关过街石塔是新建还是在原有过街石塔损坏了重新建造的?这些都是迷。然而随着韦昭和《伐乌林赋》故事出现,昭关石塔的“身世”似乎有了另外一个说法,说不定在元代修建昭关过街石塔之前原来模样就是三国时期的凯旋门,只是因为凯旋门时代久远损坏严重,所以在元代重修,由于元代崇尚喇嘛教,就修建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过街石塔样子,所以镇江昭关过街石塔是三国时期凯旋门之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近期一个短视频讲的是韦昭和他的《伐乌林赋》以及昭关过街石塔故事看了很有启发,让人联想到西津渡古街在三国时期东吴士兵凯旋归来走过时候热闹场景,凯旋士兵走过时候古街两旁人们手持鲜花旗帜欢呼雀跃。既然是欢迎胜利部队归来,作为仪式感最标志性的凯旋门是必不可少的,这凯旋门说不定就是后来过街石塔最早的雏形。……赤壁大战后,周瑜率领的吴国军队取得胜利班师回国,士兵路过西津渡古街时候高唱《伐乌林曲》,乌林是火烧赤壁的古战场,《伐乌林曲》是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史学家文学家韦昭所写,所以南徐人(古代称镇江为南徐)为了纪念赤壁大战伟大胜利,修建了过街石塔以示纪念(相当于现在凯旋门),因为韦昭是南徐人,就称过街石塔为昭关,这样一解释虽然不是百分之一百让人信服,但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是真的话,就把昭关过街石塔历史从元朝推进到三国时期。过街石塔从三国时期到现在历尽沧桑,经过多次修缮,也赋予石塔更多的意义,比如祈求平安(因为石塔像瓶子),防止长江水患等意义,现在又发现昭关过街石塔原来是三国时期的凯旋门,石塔也就赋予胜利凯旋的意义,以后您再来西津渡仰望昭关过街石塔的时候是不是会有肃然起敬的感觉,因为这是东吴将士在赤壁大战胜利班师回国的凯旋之门。(学习研究历史,总有惊人发现。这发现有可能是子虚乌有的猜测,也有可能是被遗忘的历史真实,您就当镇江传说故事听听玩玩,乐上一乐,无需纠结故事真伪。 《伐乌林赋》是三国时期吴史学家、文学家韦昭的作品。是最早介绍赤壁之战的作品。
简介
《伐乌林赋》为史料书名
曹操北伐拨抑城,
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八郡震惊。
众既降,操屠荆。
舟车十万扬风声,
议者孤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曹乌林,显章功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