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当孩子出现一些我们所不能接纳或理解的行为时,我们总是急着去教育孩子,什么是对错好坏,又或是下意识地否定孩子当时的状况。那样的片刻我们会错过一个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也会让某些真相石沉大海,成为孩子不被看见的委屈.

最近的几个类似事件,让我对这点有了更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孩子不肯分享玩具
在上个月的成都工作坊里,一位妈妈很苦恼孩子的一个行为,就是当一个经常来家里玩的小伙伴要玩她的玩具时,孩子什么都不让玩,本来没兴趣的玩具,小伙伴一拿她就抢回来玩。这位妈妈觉得很苦恼,她想让她的孩子学会分享,当然大家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我们跟孩子说教再多,孩子也未必肯分享。

在工作坊第一天结束时,回到家遇到同样的场景,这位妈妈沉住气了,没有说教,也没有多说其他,而是在晚上洗澡时,跟孩子聊起这件事,她带着好奇的心理,这时,孩子坦诚她的担心了,说那个小伙伴会抢了她的玩具回家。原来是上次小伙伴看中了她的一样玩具,而奶奶出于客套,不顾孩子愿不愿意,硬是把玩具给了小伙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物权意识是其发展安全感的很重要部分,属于孩子的东西,如何处置,分不分享都要尊重到孩子。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感觉安全时,反而会自发的去分享,所以分享与否不是来自于说教,而是来自于被充分的尊重,有足够的安全感。

二、孩子到超市什么都要买
来自另一位成都妈妈的苦恼,孩子一到超市什么东西都要买,用不着的东西也要买。当这位妈妈问我该怎么办时,我说我好奇的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跟她分享,曾经深圳有一位妈妈跟她有类似的困扰,每次买东西,付款这件事都得孩子来,不然孩子就会闹脾气。后来这位妈妈想起之前有次在肯德基,大人让小孩付了款,找回钱,并夸奖孩子真的太棒了,孩子是在那次之后才争着每次付款的。

当我分享完这段时,这位成都的妈妈恍然大悟,有次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然后让孩子拿着卡去刷,旁边人见此情景,对孩子说,哇,你们家真有钱啊,哇,你都会刷卡啊。

也是在那次事件后,孩子一到超市就要买东西,并且要跟妈妈拿卡来刷。

三、孩子要直接在餐桌上画画
近期发生在我家的事情,妹妹的孩子,喜欢涂鸦,所以我拿了纸让她在餐桌旁坐下来画画,可小满格要不就直接画到餐桌上,要不就把纸弄破,通过破的地方再画到餐桌上。餐桌是我刚买的啊,心疼啊,于是我开始跟她表达,餐桌画花了,我担心洗不掉哦。连着说了两遍,可是小满格并不买账。这时我突然想起,她在自己家画画都是在画板上,没有在纸上画过。于是我开始帮助她表达,格格不喜欢在这里画画,格格喜欢在这里画画,格格不习惯画在纸上。然后我开始跟妹妹商量着是否也给她买个画板放在我家,要买什么画板之类的。
这时小满格边在纸上画着,边说,格格不喜欢在这里画(指着纸),满格喜欢在这里画(餐桌),嘴里唠叨着,但是已经不在餐桌上画了。
临近过年,大家都事多,画板也没有去买,不过之后有两三次,满格都是边在纸上画着,边说不喜欢在纸上画画,不过却没再画在餐桌上了。

四、我怕小舅
这是今天发生的事情,满格以为小舅在吃糖,也想吃糖,我于是让弟弟张开嘴巴给她看看,弟弟昂起头把嘴巴张的大大的,并说着“啊”,满格扑到我怀里,说,我不要小舅“啊”,我怕小舅(她跟舅舅其实很要好)。我抱起她,嘴里重复着,格格怕小舅“啊”。她紧紧地抱着我,把脸埋起来。
一个下午,她都在逃避小舅,念叨着我怕小舅。
我们做着各种猜想,比方说是孩子吃不到糖,感觉委屈,所以如此等等。傍晚时候,大家坐一起时,她又重复说着我不要小舅“啊”。我感觉不是吃糖的问题,所以问妹妹,她最近有别什么吓到吗?
妹妹想了下,说前几日在老家有位哥哥对着她做鬼脸,她当时是被吓到了。
我直觉这可能是原因,所以开始跟她回溯并帮助她表达,哥哥对着你“啊”你害怕了,你不喜欢哥哥“啊”。她回应我说,我不要哥哥“啊”
嗯,格格不喜欢哥哥“啊”,你看这是小舅不是哥哥,小舅不会再“啊”了。小满格扭头看看小舅,嘴里念着,小舅不要“啊”,人明显放松下来了。
结果当然是,她又开始恢复跟小舅正常的状态了,小舅带着出去玩了。
所以,只要我们不迷失在自己的想象中或那些应该不应该当中,通过孩子表面的行为,了解到孩子更深的动机或需求,比起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更有助于解决问题,我常跟工作坊里的学员分享的一句话:问题是用来了解的,不是用来解决的。
放下头脑,带着好奇心,带着开放的心,原来孩子可以这样懂,你说呢?


[ 本帖最后由 嘉桐小镇 于 17-3-14 23:1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