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古城,悠悠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在其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印记。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长江与运河在此交汇,碰撞出独特的魅力。这座依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秀丽,享有 “天下第一江山” 的美誉。
在江河交汇形成的黄金十字水道、运河入江口处,顺着南北走向的运河,有一条傍河而建的街道。它声名远扬,在全国都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便是被誉为 “江南第一街” 的新河街。自宋代起,这条街便已存在,悠悠九百多年的岁月,赋予了它独特的韵味。新河街不算长,却衍生出众多东西走向的狭窄巷道,如龙庭巷、水炉巷、孙家巷、堂子巷…… 其中,有一条便是尹家巷。
尹家巷,身处名城名街之中,是一条别具一格的小巷。《礼记》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唐初大儒孔颖达对此注释道:“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以巷。” 若以门牌号来算,尹家巷仅有一号到十六号,以 “号” 对应 “家”,此巷连一闾都不足,可见其规模之小。然而,巷子虽小,住户却不少。十二号、十三号门内的住户,均超过十家。尤其是十三号,一个小小的院落,楼上下竟住着二十户人家,堪称典型的小巷大院。
实际上,尹家巷与新河街紧密相连,这种紧密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房屋建筑结构彼此相连。新河街的陈公馆与尹家巷西面的房屋,皆是青砖小瓦、黑漆大门,大青石砌成的高墙和门楼,尽显大户人家的气派。房屋之间相互配套,彼此相通。有的主屋在前,偏房、花园在后;有的客堂正厅在前,厨房大灶在后。由此可见,小巷在最初兴建时,也是官商大户的产业,只是历经多次易主,才逐渐成为寻常巷陌,住进了普通百姓。其二,正因为有了新河街的繁荣,才催生了尹家巷。新河街因水而兴,是一条商贸古街。随着商会、行会、公馆的纷纷设立,与之配套的茶馆、酒肆、私人学馆、私塾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新河街附近的私人学馆、私塾多达一二十所。
沈家勤,一位长期居住在尹家巷的私塾先生。资料记载,民国时期,“毕业于江苏职中的沈家勤在新河街开办私塾,有学生 27 人。” 沈老师的爱人姓符,同样以教书为业。一家人在巷内与邻里和睦相处,作为书香门第,口碑极佳,深受众人尊敬。
尹家巷虽小,却有着良好的民风。像沈老师、符老师这样有学问、有修养,具备谦谦君子之风的家庭,在巷内不在少数。
镇江书画界十老之一的梁荷轩先生也曾在巷内居住。梁先生出身名门,自幼研习绘画,擅长绘制花卉翎毛,尤其精通牡丹、松鹤、墨荷。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斩获大奖。梁先生在航运部门工作,虽身怀绝技,却从不张扬,为人谦逊和蔼。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一幅清供图中题诗一首:年年辞旧岁,转眼又逢春。有孙万事足,喜煞古稀人。在另一幅赠送给朋友的画作中,他写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从他的诗画中,便能看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坦诚率真、心胸豁达、宽容质朴的善良老人。巷内的老邻居都知晓他是一位孝子慈父。早年侍奉老母,他和妻子极为孝顺。他子女众多,但由于家风优良,子女们都积极进取,学有所成。当年在巷内就备受邻里称赞。直至今日,他的子女依然热心社会公益,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像这样家风优良的家庭,巷内还有不少,比如九号孙医生家、十号杨组长家……
当年,由于各种原因,巷内少数人家有人在单位或社会上遭遇不公正待遇,但在巷内邻里之间,他们并未受到歧视,大家依旧和睦共处。何家的儿子,是一名大学生。在单位里,他在上遭受冲击,精神上受到刺激,最终精神失常。回到家中后,他时常在巷子里徘徊,嘴里喃喃自语,不知在说些什么。有时会坐在地上吃脏东西,有时甚至跑到巷外,连家都不认识了。然而,只要遇到巷里的邻居,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制止他吃脏东西,并搀扶他回家。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生们有好多年无法正常到校上课。但巷里的许多年轻人坚持自学文化知识,坚持进行文体锻炼。有的自学书画,后来成为单位里的美工设计;有好几位热爱笛子、胡琴的青年,那几年,无论寒冬酷暑,几乎每晚巷里都会飘来他们悠扬的笛声、琴声。后来,他们有的进入了文工团;还有爱好舞蹈的青年,有的进入文工团,有的在舞蹈比赛中获奖,还成为了舞蹈老师;更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光荣参军。
巷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年轻人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有的报名前往新疆,有的插队落户,有的集体奔赴苏北农场。巷里的年轻人都十分优秀,尽管上山下乡是时代的大趋势,但他们都积极面对,无人逃避。多年之后,他们随着形势的变化回到城市,然而不少人却未能再回到这条小巷。他们历经坎坷,饱受磨练。当年,他们戴着大红花离开小巷,后来陆续给小巷传来成家立业、建功立业的喜讯。其中,从小巷走出去,前往苏北农场的姚家二小子姚礼庆,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上海中山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国际内镜大会终身荣誉奖以及多项国家奖励。
小巷虽短,可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却丰富多彩。邻里之间,每天都有独特的问候,四季都有不同的生活色彩。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邻里间都会相互走动,给老人拜年,一同在大院里赏月。夏天的傍晚,许多人家将竹床、床板搬到巷子里宽敞的地方。一家挨着一家摆放好床,铺上凉席,这里便成了各家露天休息、夜晚睡觉的场所。一家切开一个大西瓜,会分给左邻右舍一同品尝,瓜子、瓜皮也都会妥善处理,收拾得干干净净。大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摇着蒲扇,乘凉聊天;老人们一边听着半导体,一边给小朋友讲述过去的故事;年龄稍大些的孩子,有的聆听着飘来的笛声、琴声,有的则在跑来跑去玩捉迷藏。小巷里洋溢着安详、欢快的氛围。快到冬天时,是小巷各家腌制咸菜的时节,你家帮我洗菜,我家帮你晾晒。有井的人家总是为洗菜的邻居敞开大门,提供便利。那个年代,尽管生活在小巷里的人家日子并非一帆风顺,各家都有各自的难处,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谈及当年小巷的生活,依旧满怀深情,充满向往与眷恋。
随着时光的流转,尹家巷这条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展现镇江平民百姓生活风情的小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小巷,人去楼空,住户已全部搬迁。小巷一半的房屋已被拆除,空地建成了广电大厦。另一半房屋静静等待着修缮与改建,期待着与共同繁荣的名街 —— 新河街一同恢复历史建筑风貌,重现往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