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已经在日本出长差两年了,公司屡次问他要不要拿【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
,跟日企签合同,都被我老公及我们全家拒了,根本原因就是觉得全家去日本生活并没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老公去的前两个月,得了严重便秘,原因应该就是蔬菜水果摄入严重不足。日本蔬菜品种非常单一,基本就是大头菜,西红柿,黄瓜,还贵,习惯了国内物价的是真下不去手。我老公每次回国都狂炫大白菜,狂买黄瓜生吃。
不到半年我老公肠胃出现不适,具体原因回国查了全套也没查出来啥,就是一个轻度【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
。但是他每次回国症状就轻很多,在日本就比较严重,我还是怀疑跟饮食结构有关。
住的地方是一室户,就是入室就是卧室+厨房,油烟机正对床尾,总面积大概12-15平(修正一下,20平,忘了算洗手间),地铁半小时到【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
(再具体一点,直线7公里),租金8000一月(加个补充,电费15人民币一天,多不退少要补)。就这个位置(我个人认为大约相当于上海的虹口普陀一带,北京的南三环东四环北五环一带),这个租金,搁在上海至少能租个90平的两室一厅。
至于工作,我老公不愿意永驻的原因也是一眼望到头的上升体系,不像国内,仍有各种希望。我老公是作为技术支持过去的,经常吐槽日本人,从领导到员工,全都捣浆糊,没有一个人肯拍板,肯负责。比如一项决策已经被证明了是行不通的,但是他们就是翻来覆去的开会,能开几个月的会,也不会说,这个决策不行,我们需要换路径。我老公作为旁观者都替他们心累。就这样的模式,再好的工业基础又能走多远?
不过有一说一,他们的薪酬体系比较均衡,地板很高天花板很低。所以国内月薪3千以下的打工者,去日本说不定能攒点钱,月薪5千以上或者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真没必要过去。
————分割线————
再补充一点,我老公所在公司和日本公司是同一集团下的兄弟公司。一开始并不是技术支持,定位比较模糊,领导的意思是看看能不能带点先进技术回来,我老公自觉为行业后辈,也是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心态去的。
结果去了黑人问号脸,就这?就这?
这么说吧,国内的技术是全部近年自研的,日本技术用的是德国过时技术,修修补补。
去了半年,给他们解决了好几个紧急问题、重大问题,荣升技术支持。
出国确实挺长大国自信的。
————分割线————
2025/3/8
团建了。
好吃,无比嫩,人均200块钱吃到饱。
日料好吃,但是只比上海日料店好吃一些,没有和牛惊艳。
全家711罗森的冷餐酸奶牛奶饼干都好吃。
重点来了,蔬菜水果巨贵无比,我特地在一家类似于华联的店拍照了。随便先放两张。
7根不够塞牙缝的,15块。

一根葱10块钱。

四分之一颗大白菜10块钱。

两个橘子还是橙子50块钱。嗷!

总体来看,吃的方面,蔬菜水果嗷嗷贵,三文鱼金枪鱼鳗鱼等当地特色比上海便宜,各种工业加工品比上海略贵。
放点便宜的三文鱼和鳗鱼照片,本来想最后一顿买来吃的,没来得及,嘿呀!
这盒三文鱼25块钱。

这盒50块钱。

两条鳗鱼才20块钱。

后面有空再说看到的住和行。
————住————
酒店:太迷你了,太迷你了!第一次来的同事直接崩溃。950元的双人间。不愿多在酒店待一分钟。除了睡觉不回。


日本的住宅,没有社区的概念,就是一栋楼,四周围一圈马路,一栋楼,一圈路,一栋楼,一圈路。所以想下楼小区里溜达一下啊,来个社区健身啊,饭后小花园散步啊,不存在的。所以路上看不到什么人(除了开车的和从居酒屋出来的),也没啥绿化。
没拍啥照片。

幼儿园也是路边。

这栋楼就是一栋普通民宅(属于高端的)。
————说说收入和工作————
评论里很多人说,按照日本的收入,这点物价算啥。东京的收入怎么样咱不知道,但是在冲绳我顺手拍了张招工启事。
一个是地铁服务人员(没什么技术含量)兼职,时薪50人民币/小时,每天工作9小时;一个是正式工,月薪1万人民币,双休。
后来还看到饭店招兼职,也是50人民币的时薪。

怎么说呢,也许有人觉得这个收入挺高,但是作为一个收入比上图高的多的本人来说,我个人依然觉得日本的物价难以接受。月薪一万,感觉要喝西北风。
冲绳有非常非常多的外国务工者(饭店服务员为主),主要是东南亚和印度的。据说原因是老板不肯高薪招本地人。
那些国内理解为铁饭碗的行业,比如景区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应该都超过60岁了。10个工作人员里面有8个是一头白发。

景区清一色的老年工作人员。

(顺便吐槽一下,搁我国半年就能完工的建筑,貌似已经修了5年了,说锯个木头都手工锯,真·工匠精神)
谁能解释一下,这是因为日本老人热爱工作吗?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开出租车的司机,绝大多数都是老人,60岁算年轻的。
我们跟了个一日游,中国导游说,因为冲绳人非常长寿,所以他们非常热爱工作,7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见怪不怪,80岁的都很多,有活力,不服老。
(我呵呵,谁70岁了还想工作)。
以上是收入和工作方面的一些实地体验。
后来我还跟同事探讨了一下,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干得了,结论就是,大家都在磨洋工,工作量严重不饱和,自然不累,不累,自然可以多干两年。
比如在酒店吃早餐时,我们就发现,服务员收拾桌子的时候,那叫一个慢,一个仔细,盘子叠得整整齐齐,用过的纸巾,都铺平叠好。一个人,一个塑料盆,就收一张桌子。
要搁国内,这会功夫,大妈10张桌子都收好了。
这么一看,月薪一万的性价比,还是可以的,挺适合躺平人士。
啥时候国内也不要这么卷了,我也可以干到8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