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与医疗的进步显著延长了人类寿命,但全社会为人类‘延长出来的寿命’所做的养老金融准备却远远不足。”贝莱德建信理财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中的调研数据,清晰揭示了这一现实矛盾:高达80%的受访者对未来的养老生活感到焦虑,“钱不够”成为普遍担忧。
现实或许比感受更为严峻。白皮书测算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养老金三支柱总规模为15.66万亿元,占GDP比重不足12%,远低于美国160%的水平;当前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约45%,已低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最低标准。与此同时,居民养老行为呈现出“高储蓄、低投资”的特征:90%的受访者有储蓄习惯,但仅有54%进行理财投资,且尚未形成专门的养老投资意识。
面对这一结构性挑战,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张鹏军基于其横跨海内外的资深从业经验指出,养老绝非任何单一机构能够独立完成的事业,而是一个需要监管、机构与公众三方协同的生态系统。既需要顶层监管的强力推动,也需要基金、保险、理财、银行等各方机构明确自身定位,履行相应职责,还需要个人积极学习了解养老知识,尽早规划养老投资。
张鹏军拥有30年的金融从业经验,是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将。1994年他从万国证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曾先后在宏利金融、财富里昂证券、瑞银证券等机构任职;2016年加入贝莱德集团,2024年年初,张鹏军获监管核准任职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
在他看来,理财公司在这一生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核心优势在于银行渠道与生俱来的信任基础、用户已经形成的理财产品投资习惯,以及高度契合养老需求的产品特性。然而,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打破“养老单靠国家”的固有观念。白皮书数据显示,86%的民众仍将养老希望寄托于第一支柱,但其中67%的人也觉得“那笔钱不够用”。
对于普通人如何建立养老规划,张鹏军建议,应尽快转变“养老单靠国家”的观念,明确“养老规划和投资是个人的事”,并且要遵循“尽早开始、多元配置、科学规划”的基本原则。
“养老,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养老金融是一项难却正确的事业,也是对社会健康发展最有价值和贡献的领域之一。”张鹏军指出,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他强调:“从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来看,从相关养老政策设计、落地到见效,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金融机构需要坚持长期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