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之役,清朝守军击毙击伤英军185人,己方2400余人则全部战死,算得上是一场惨败。然而,与鸦片战争中的其他战役相比,镇江之战却又颇为亮眼,一则“重创”了英军,伤亡185人已是英军在华期间的最大损失。
清军副都统海龄以防“汉奸通敌”为由,在英军尚未攻入城内之前,就先对镇江平民大开杀戒,最终造成约数千至上万汉人死亡。事件脉络如下:
---
一、背景
1. 战场形势:1842年6月,英军沿长江溯流而上,7月14日攻下镇江外围圌山,计划切断运河漕运,逼迫清廷议和。
2. 兵力对比:镇江城内旗兵仅1600人,城外汉兵2700人;英军陆海军合计1.2万余人,火力占绝对优势。
3. “汉奸”恐慌:此前清军在广东、浙江屡战屡败,朝野普遍把失利归咎于“汉人内应”,道光帝也下旨“严查汉奸”。海龄刚到镇江任职,即被这种论调裹挟。
---
二、屠杀经过(7月17日前后)
1. 大规模捕杀
- 海龄以“锄奸”名义,在城内设卡搜捕“形迹可疑者”,一次就绑了170余人到小校场,不经审讯全部处决。
- 镇江竹枝词记:“都统差人捉汉奸,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
2. 宵禁与封城
- 夜间“见行者即杀”,白天关闭城门,禁止买卖粮食,结果城内断粮、集市停摆,连城外清军也得不到补给。
- 居民欲出城逃生,被旗兵以鸟枪轰回;有人冒死请开城门放难民,海龄竟“以鸟枪击众”。
3. 死亡规模
- 时人笔记、地方志综合估计:“无辜被戮者以千计,或曰万余。”
- 加上随后英军攻城时的炮火灾难,城破前后平民死亡合计达数千至上万。
---
三、后果与评价
1. 民心瓦解
- 屠杀导致“人心不服”,有百姓围住海龄讨说法,旗兵向人群开炮,内讧先于外敌爆发,直接削弱了城防。
2. 城破与自焚
- 7月21日英军总攻,外城旗兵溃散;海龄拒开城门放难民,自己退入都统署,举家自焚(一说被乱兵所杀)。
- 道光帝先下旨“赐恤”,后又接到“滥杀良民”弹劾,命耆英调查,最终仍以“大节无亏”结案。
3. 历史定位
- 恩格斯当年撰文称赞镇江守军“英勇”,但现代研究多指出:真正的悲剧是平民先被自家军队屠杀,再遭英军炮火屠戮。
- 《剑桥中国晚清史》亦把海龄列为“因恐惧而滥杀百姓的典型”。
---
一句话总结
“海龄屠城”并非外敌破城后的屠城,而是清军副都统海龄在英军攻城前,以“防汉奸”为名对镇江汉人实施的内部清洗,造成数千—上万人死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罕见的“自我屠城”惨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