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镇江分行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鹏龙鸿蒙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百姓话题 » 88.89 元买回自己捐的衣服,善意如何沦为直播间商品?
    百姓话题  >  [社会写真] 88.89 元买回自己捐的衣服,善意如何沦为直播间商品?     
    查看: 1532  回复: 14
     15  1/3  1  2  3  > 
    [社会写真] 88.89 元买回自己捐的衣服,善意如何沦为直播间商品?      查看: 1532  回复: 14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7-8-23
    • 行业 工业制造
    •  
    88.89 元买回自己捐的衣服,善意如何沦为直播间商品?

    袖口的瑕疵还在,那颗被长辈换过的水晶扣也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三个月前捐出去的衣服!”看着直播间下单的包裹,李女士(化名)的手指抚过熟悉的布料,震惊之余满是寒心。她以 88.89 元买回的“品牌尾货”,正是当初托朋友捐赠给贫困地区的爱心衣物。这场荒诞的“重逢”,揭开了旧衣捐赠领域与直播带货交织的灰色链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件衣服的离奇旅程:从捐赠箱到直播间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偶然。她向记者展示了衣物的“身份凭证”:左袖肘处的磨损痕迹是去年搬新家时蹭到的,右襟第二颗水晶扣被奶奶换成了珍珠扣——这些专属印记,成为确认衣物身份的铁证。

    “当初整理衣柜时,特意挑了这件九成新的外套,想着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没想到终点是直播间。” 回忆捐赠过程,李女士只记得小区楼下印着“公益捐赠扶贫助困”的蓝色回收箱,并未留意运营主体信息。“箱子上没留电话,也没说衣服会送到哪里,我以为这就是标准的公益流程。”

    直到 10 月初,她在某直播平台刷到“工厂清仓尾货”专场,主播拿着一件同款外套喊着“仅此一件,错过拍大腿”,熟悉的款式让她鬼使神差下了单。收货当天的比对让她脊背发凉:除了标签被换成“外贸样衣”,衣物的每一处细节都与捐赠前完全一致。“相当于我用自己的钱,买了自己捐出去的善意。”

    李女士的愤怒在社交平台引发共鸣,数十名网友留言称有类似经历,有人在“孤品尾货”中发现自家孩子的校服,有人认出了自己绣着名字缩写的围巾。

    灰色链条揭秘:论吨收的爱心,按件卖的暴利

    “这不是简单的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长期关注旧衣回收领域的公益人士张先生透露,这条链条始于社区回收箱,终于直播间,中间经过分拣厂、翻新作坊等多个环节。有调研数据显示,部分地区存在不少旧衣回收企业与直播商家存在固定供货关系。

    张先生揭露了链条的运作模式:回收方以“公益”名义在社区布设回收箱,按一定价格收运旧衣;分拣厂将衣物分为不同等级,八成新以上的服装经简单清洗、熨烫后,以较高价格卖给直播供应商;最终这些衣物被贴上“品牌尾货”“工厂样衣”标签,以每件 59 元至 199 元的价格出售,溢价明显。

    “最讽刺的是‘公益’幌子。”张先生展示的相关视频显示,某回收企业仓库内,印有相关捐赠标识的包裹与发往直播基地的包裹堆放在一起。工作人员表示真正捐到贫困地区的比例较低,好衣服都留着卖钱,破的才送去做再生纤维。此前也有调查指出:部分企业通过不规范手段应付检查,实则将大部分捐赠衣物流入商业渠道。

    三重隐患潜伏:健康、权益与信任的崩塌

    这条灰色链条带来的危害远超公众想象。在公共卫生领域,风险早已显现。相关检测显示,未经规范消毒的二手衣物中,存在一定比例携带细菌、霉菌超标的问题。“直播间售卖的旧衣大多只做表面清洁,根本达不到卫生标准。”专家指出,皮肤敏感人群穿用后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存在传染病传播风险。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权益侵害。商家将二手衣物伪装成新品售卖,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基于对‘尾货’‘样衣’的信任下单,实际收到的是他人旧物,知情权和选择权都受到了侵犯。”相关数据显示,一定时间内,全国相关投诉已达一定数量。

    最难以挽回的是公益信任的流失。“当善意变成别人赚钱的工具,谁还愿意捐赠?”李女士的疑问道出了公众心声。某公益组织的捐赠数据显示,在旧衣倒卖事件密集曝光后,其衣物捐赠量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小林深有体会:“现在去乡村送物资,老乡会下意识问‘这是不是别人不要的旧衣服’,信任重建太难了。”

    斩断链条:谁来守护善意的底线?

    面对愈演愈烈的乱象,监管与治理已刻不容缓。法律层面早已划定红线,相关法律对慈善组织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用途以及虚假宣传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此前也有回收企业因倒卖捐赠衣物受到处罚,成为典型案例。

    业内专家提出系统性治理方案。首先需明确公益与商业的边界,要求所有旧衣回收箱必须清晰标注运营主体、联系方式及物资去向,对“公益”名义使用实行备案制。其次应建立全流程溯源体系,借助技术手段,让捐赠人可实时查询衣物流转状态。

    平台责任同样不可缺位。目前多数直播平台对“尾货”“样衣”类商品缺乏源头审核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人士呼吁,平台应要求商家提供商品来源证明,对相关高频违规品类实施重点监控,一旦发现倒卖捐赠衣物行为,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移送监管部门。

    对公众而言,理性参与是重要防线。公益组织提醒,捐赠衣物应选择有正规资质的机构,留存捐赠凭证并主动查询去向;直播购物时需警惕相关话术,仔细查看商品细节,留存直播录屏和订单信息,遇疑似旧衣可向相关平台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意不该被标价,信任需要被守护

    李女士的维权仍在进行中。在提交了衣物细节比对视频等证据后,平台已责令商家退款并赔偿,监管部门也已介入调查回收箱运营主体。但对她而言,更重要的是“让善意回到该去的地方”。

    这件 88.89 元的衣服,如今被她叠放在衣柜最上层。“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利益对善意的侵蚀。”李女士说。旧衣捐赠本是资源循环与爱心传递的美好结合,直播带货也应是合规经营的商业形态,当两者被扭曲成牟利工具,伤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

    守住公益的底线,需要监管的“硬约束”,需要平台的“强责任”,更需要每个市场主体的“守初心”。唯有如此,捐赠箱里的衣物才能真正温暖需要的人,直播间里的商品才能经得起阳光的审视,善意才不会在利益链条中褪色。
    附件: abma_74327b18f38fb1bcd813c4d60649e3ad.webp (2025-10-22 15:53, 55.44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0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7-24
    •  

    所以我现在都不往小区回收柜里塞了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12-6
    • 行业 教育科研
    •  

    每个月固定款项捐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韩红慈善基金七年了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9-7-1
    •  

    当这份信任被滥用,受伤的不只是捐赠者,更是整个社会的良知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8-24
    • 行业 学生
    •  

    以后有旧衣服就卖掉,虽然不值钱,起码与无偿捐献的性质不一样




     15  1/3  1  2  3  >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60380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