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将士出国首战,在中朝边境附近的温井、两水洞地区,全歼南朝鲜军第2师第6团一个加强营。
这一战,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
硝烟散尽,换了人间。75年后回望,那段历史依然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悍然派兵,横加干涉。美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不顾中国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
面对燃烧到家门口的战火,面对朝鲜政府的出兵请求,中国政府作出艰难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决策之所以艰难,重要原因在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而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195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仅100亿美元,钢产量仅60万吨。
强弱差距显而易见,但“联合国军”就虎视眈眈陈兵中国门前,“这仗不打,怎么建设?”
出兵抗美援朝,不仅是出于道义考量,也是基于切身安危的深谋远虑。这一战略决策的气概与胆识,可以说震惊了世界。
历时2年零9个月的激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每一块阵地、每一次胜利,都是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即便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早已知晓战事的结局,但复盘其中的每一页,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毫无“制空权”,陆地战场也没有军备优势,异国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第一次战役云山首胜,让“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狂言成为泡影;第二次战役扭转战局,让美军尝到“珍珠港事件后最惨重的军事败绩”;第三次战役雄兵出击,粉碎了敌人抛出“停火协议”以争取时间的阴谋;第四次战役顽强防御,迫使敌人每天前进不到1.5公里;第五次战役夺回主动,粉碎“联合国军”建立新防线的计划……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粉碎了侵略者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深刻影响了二战后亚洲乃至世界战略格局的塑造。“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战,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亦保障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与国际地位。
朝鲜战场的败绩让美国高层无比沮丧,“神话已经破灭了,美国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英勇无畏,舍生忘死。长津湖水门桥,伏守在冰雪之中的战士,永远停留在朝鲜最冷的冬天;三所里急行军,14小时狂奔72.5公里山路的纪录,创下世界步兵行军速度天花板;上甘岭山头,面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坚强堡垒……人员之多寡,装备之强弱可以直接量化对比,而超乎寻常的英勇顽强,成为足以扭转战局的决定性变量。
光阴荏苒,75年来,在“最可爱的人”用热血争取的和平发展环境之下,我们的祖国重整山河、阔步向前,展现出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今天的中国,“钢更多、气更盈、骨更硬”。
与彼时扼杀新生共和国的武装挑衅相比,当下遏制中国复兴进程的手段同样疯狂且多元。从关税壁垒到实体清单,从拉帮结派到外交讹诈,从舆论战到认知战,一些势力无所不用其极,试图遏制和终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面对“新冷战”,中国怎么办?妥协没有出路。抗美援朝的历史早已清晰告诉我们,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求不来,靠不来,只能由自己守护和创造。75年前的中国人民都不曾退缩,何况是今时今日?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人民有足够的意志、决心和力量,捍卫自身利益、争取发展空间、维护世界正义。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站稳中国立场、明确核心任务,我们这代人一定会找到今天的胜利方法论,以新的奇迹向世界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从来不是零和博弈、为祸世界,而是坚韧的民族精神与亿万民众的团结奋斗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9-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