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母校
文/张风雷
1986年我考入位于正东路上的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如今母校已更名为“江苏大学梦溪校区”。校门也由正东路改到梦溪园巷。我从学校毕业已经整整30年了,当年梦溪楼窗前低矮的树木,而今已长成可遮日月的参天大树。记忆最深梦溪楼一楼英语科门前的夹竹桃现在已有两人高,真是“梦回秋色入门来,夹竹花开满池台”。
梦溪园巷是一个并不出名的寻常巷陌。南至正东路,北至东门坡,长约220米,旧称范公桥河边,俗称“小河边”,亦称“东河边”。1985年改称今名。巷西侧古时为唐宋漕河,明清时改称“关河”。巷东侧北宋年间有翰林学士三司使沈括的梦溪园,判三司盐铁院刁约的藏春坞,宰相魏国公苏颂宅等名人宪院。20世纪80年代复建梦溪园。
我上学的师范学校在梦溪园西侧。当年的校园不大,只有一幢教学大楼,几乎一层楼就是一个专业。我们中文科是教学楼的最高层。当时也似乎没有专门的教室,有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就是我们班级上课地点。学生晚自习可以在这个阶梯教室,有时也可以去图书馆读书。旁边有教师办公室,也是不大的地方。
我在学校参加了一个社团,就是校广播站。现在校广播站的牌子还在那里。当年的大礼堂兼食堂已经变成一个健身馆。男生宿舍大楼变化不大,我们当年是8个人一个宿舍,宿舍号是3411室,号称“八仙居”。宿舍生活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周六经常有人打80分,有时玩一通宵。还有就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油煎饺子被室友偷吃了精光。
室友中关系比较好的是侯礼良。侯礼良比较有才,我们常常在一起晚自修,有时也一起吃饭。印象最深的是吃猪手。有一次,我们两人各吃了一份,走在半路上,侯礼良说:“风雷,我们回去再吃一份如何?”我欣然同往,与他在教工食堂又各吃了一份红烧猪手。
84级中文班的刘兵和我关系也较好。他曾邀请我去南京他工作的第一家单位——南京河运学校。后来,我去南京,我们还曾见过一面。不过,此后便联系渐渐少了。
师范时同学活动中记忆最深的是游扬州,现在还有当年瘦西湖莲花桥的合影可资回忆。记得当年还在国庆路上品尝了扬州炒饭。
我还单独参加过86级中文一班的活动,便是参与古代文学课刘锦先生组织的寻访宗泽墓。那一次,我们还登上了城东的最高峰大禹山。
携妻子同游母校旧址时,适有一苏州女士亦携爱人和女儿来此寻访。问之,答曰“95级美术系的”。“我是86级中文系。”我回答。“学长啊。”与其简短几句交流,两家便决定一同游览沈括故居“梦溪园”。
寻访母校,重温的是当年的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传承。因为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