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和《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亲子阅读的话一年级就可以了,自主阅读的话三年级以上

本套书共16册,以111个精彩单元,为孩子搭建起一座美不胜收的历史殿堂。语言亲切温和、深入浅出,讲述了远古时代至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历史;插图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历史插画风格为主,辅以手绘的、符合历史场景的原创插图,务求写实、生动。
我们相信:经由这套书,孩子们可以立足当下,纵观古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创造性地汲取历史智慧,从有限的生活经验迈向更宽广的天地,从而成为聪明、自信、无偏见的一代。亲爱的孩子们,你们一定可以踏出历史不曾预料到的、属于你们的美好人生。
作者简介:
陈卫平,台湾学者、作家,资深出版人。毕业于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后致力于儿童图书出版工作。1990年曾率台湾儿童文学界访问团赴北京、天津进行座谈。
夏木笙歌网友书评:其实书是在高二时看的,当时是整整几节课都在看(不听课真的是不好的习惯),自闭症,一开始我对这知道很少,好像是从《海洋天堂》(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开始接触到自闭症这一字眼。 很不清楚那些自闭症孩子是活在另一个如何的世界里,他们是开心,是悲伤。人们千方百计的把他们带回这个世界是否正确。但相信这一行为,是因为爱。 “每个孩子都曾在孤独中挣扎,直到遇见你给的爱。”孤独与寂寥充斥的世界,会很需要关怀吧。记得曾在一个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节目上看到说,其实自闭症儿童并不是完全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对周遭的一切都有所关注。所以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来自这个世界的关怀。 《马背上的男孩》,在这场独特之旅中,我们会感到父母和周围的人对若宛的爱。在这场奇迹之旅中,我们感到父母永不放弃的情感。在这旅程中,让我们更能关注到自闭症儿童的世界,给予我们的,对他们的爱吧。 这会让我更相信,爱的力量能改写一切。 真的很好的一本书,很好的故事,很奇妙的旅程。
一个金发男孩,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在床上睡着了。当他进入梦乡后,他的格子床单开始延展成无尽的田野和海洋,而他手上的书,则变成了一页页飞翔的地图,带领他穿越一座座奇幻城市……
这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大卫·威斯纳的第一本无字图画书,荣获1989 年凯迪克银奖。
作者简介:
大卫·威斯纳,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专攻插画。从中学时代开始,他便对用图画书讲故事的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尝试拍默片和创作没有文字的漫画。他上学时绘制过长达274厘米的作品,该作被视为《梦幻大飞行》的最初灵感来源。
大卫·威斯纳热衷于无字图画书的创作领域,他认为:无字书能为图画书留下神秘;能让想象有奔驰的空间;能让读者更接近这些插画,并能随心所欲地参与其中,用自己内在的声音创作自己的故事。
作为美国顶尖插画家,也是得奖常胜军。他的作品向来广受各方瞩目,多次赢得美国凯迪克大奖评审青睐,其作品曾获得美国图书馆学会推荐童书、蓝缎带好书榜、《号角》杂志评选最佳童书、纽约市立图书馆好书100、《纽约时报》年度推荐童书、《亲子》杂志阅读魔力奖、《出版人周刊》杂志年度最佳好书、《学校图书馆》杂志年度最佳好书等奖项。
大卫·威斯纳的作品获凯迪克金奖的有:《疯狂星期二》(1992)、《三只小猪》(2002)、《海底的秘密》(2007);获凯迪克银奖的有:《梦幻大飞行》(1989)、《7号梦工厂》(2000)、《华夫先生!》(2014)。他的其他作品,如《飓风》《滴水兽的夜晚》《1999年6月29日》《艺术大魔法》《讨厌的龙》也深受读者欢迎。
rabbi书评:非常好看,不愧为获奖图书,无字书,更可以让孩子关注图画细节,增加想象力
当当网友书评:整本书全是图片没有文字,适合小童,感觉我儿子7岁有点儿大了,这样的书还是很贵的,想象力好。
当当网友书评:每张画面都很精彩!“想象力”大飞行!天马行空~
当当网友书评:我们需要这样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作品。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真的需要这样有着无限想象力的作品来让我们孩子的大脑风暴起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需要这样充满力量,勇敢,勇气的故事来一扫现代孩子的胆怯,懦弱。我们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精神上太受桎梏,固化,以至于所有孩子说出来的话,画出来的画,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本想象力无限扩大的作品值得收藏。
奥托
弗兰克(Otto H. Frank)安妮
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当当网友书评:安妮,一个美丽的犹太少女。两年的后屋生活,使她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这本书写的是二战期间,法西斯歧视犹太人,针对于犹太人发表了一些不公平的条例:要在犹太学校上学,不准坐电车,不准进入娱乐场所等等;以至于为了安全,他们只能呆在暗无天日的后屋。但聪明善良﹑热情敏感的安妮,却依然乐观勇敢地活着。她用这本日记讲诉了,她的想法,她的观点,她的信念,她的心声;这个日记本是她十三岁生日的礼物,从那个时候安妮开始写这本让我感动的日记,当我看到结尾(也就是结局、后记那部分)时,那滚烫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在法西斯的残害下悲惨地死去,我很伤心、心痛。其中安妮在日记里说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深醒,“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要继续活着!”这是一个十三岁女孩说的,我不敢相信。安妮——十三岁的天才作家
烫飞了网友书评:买这本书的时候老公说不适合我现在的状态读,说是这本书太沉重了,怕加重我的低落情绪。我听了他的话,直到没有可读的东西了,才把它拿起来捧在手里。事实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安妮,一个十分乐观的犹太小姑娘,
他身上的遭遇可说是非人道的,但是他总是用一颗开朗的,勇于面对现实的心过活!每天生活在“后屋”不能离开这个保护壳到外面去,为了能活着,他放弃了阳光,放弃了新鲜的空气,放弃了自然地醉人风光,放弃了自由,只是为了能活着。
活着,已不单单是活着了!她的一切理想,一切愿望都期盼着在战后安全离开“后屋”之后实现。哪怕最艰苦,最难熬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活着。他坚信又重获自由的一天!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安妮. 弗莱克。
他在战争中成长,在藏匿中学习,在争吵中思考,在犯错中反思。她的成长十分迅速。他用公正的笔记录藏匿者每天的生活点滴。在混乱的面下,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快速的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并且懂得感恩的青
年,而这一切是发生在短短的二年时间里!对于安妮这位青年,我有无尽的钦佩!我相信人总是要经历过才会成长。年龄的增长不是思想的增长。思想的增长不仅需要历练,更需要正确的思考!而感受力,我觉得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能力!
很多人,身边发生了各种事情,但是她的感受力不强,他并不能体会到这些事情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无法从中学到东西,无法成长!通过这次的事,我成长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得到了更重要的。我失去了有形的东西,得
到了无形的宝藏。我可以感知身边人的关心,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更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活。我理解了病人的心情,心疼病人受的苦。人的生命太脆弱,稍不留神就从指间流失。身体上受的苦会带来精神上更大的苦。不要说战争了!
这种认知,会大大对我的工作提供帮助!现在看到各种灾难中受苦的人们,心真的会痛!自己有过相同的经历,就会特别的体会相同人的心情。这段时间,读书成了我的生活主要内容。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很浮躁。太飘,不是一件好事!
书,把我从半空中一点一点的拉到地面上。人是要学着感恩,学者满足的,这样才会得到幸福!
《记忆传授人》是纽伯瑞金奖两度得主、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创作于1993年,出版后迅速引起美国书评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
之后在2000、2003和2012年,劳里延续了《记忆传授人》的背景和人物,陆续创作《历史刺绣人》《森林送信人》《儿子》三部小说,构成了“记忆传授人”四部曲。2014年8月,根据《记忆传授人》一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引发了“记忆传授人”的阅读热潮。
《记忆传授人》是一部思想深刻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少年乔纳思成长和觉醒的过程,同时也对乌托邦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进行了反思。在本书出版的上世纪90年代,类似的题材在青少年小说中还是很罕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洛伊丝·劳里称得上是“青少年反乌托邦小说鼻祖”。
从93年出版至今,《记忆传授人》已被译为28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突破千万册。简体中文版由台湾著名儿童文学研究者、资深编辑、翻译郑荣珍老师执笔,译文优美、准确,完美地用中文呈现了洛伊丝·劳里的经典之作。
本书荣获1994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1993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图书奖银奖
1996年美国威廉·艾伦·怀特奖
200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评选的“玛格丽特·爱德华奖”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童书排行榜前十
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书籍”“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
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世界,在这里,人们一生所要做的事情早在一开始就被确定好了:孩子出生后会被送到指定的家庭,由指定的父母抚养长大;成年后,被指派从事特定的工作。这个世界看上去很完美,没有饥饿,没有离婚,没有失业,没有社会不公,没有战争,甚至没有痛苦的感觉,但也没有选择。所有人都在统一的模式里生活,除了乔纳思。
《记忆传授人》是纽伯瑞金奖两度得主、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代 ...
那是对所有生命的了解与观照。
故事中的“帕瓦娜”剪掉自己的秀发,勇敢地担起家庭重担,在乱世中信守着希望,果敢、独立、坚强地生活着。这虽然只是一部小说,然而,这样的事情也在阿富汗真实地发生着。“请告诉世人我们的遭遇吧!别让世人忘记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作者黛博拉·艾里斯一次又一次走进阿富汗,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就是这样一本满载着责任、希望、悲欢离合的感人之作令无数人饱含热泪却心存敬意。直到今日,这本书已经先后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销量逾3000000册。
作者简介: 黛博拉艾里斯是一名成功而又倍受欢迎的桂冠作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真实、震撼又温暖感动,“请告诉世人我们的遭遇吧!别让世人忘记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她一次又一次走进阿富汗,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图书一经出版,很快引起轰动,先后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奥斯卡动画片奖提名导演诺拉托梅(Nora Twomey)执导,长篇故事动画片即将震撼上映。
黛博拉艾里斯长久致力于女权和反战运动,而她本人也一举摘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维琪迈尔考夫奖、鲁斯史瓦兹奖、瑞典的彼得潘奖、加州大学中东图书奖、美国的珍亚当斯图书奖。2006年,她获得加拿大安省勋章。2010年,她又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图书馆协会总督卓越成就奖。
ARH07书评:看完《帕瓦娜的守候》我的感触颇多,人要学会感恩,我们总是抱怨许多,课业沉重、工作压力大、物价飞涨工资不高等等,可在另一个国度的人们:他们还生活在战中,在枪林弹雨中生存,在温饱线上求生,在歧视中苟活;他们希望没有战争,解决温饱问题,回到校园,妇女能自己独自自由自在行走在街道上,光明正大的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奢侈品。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真庆幸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新社会民主自由的国家,温饱不成问题、男女平等、没有战争、自由自在。 与帕瓦娜所生活的阿富汗相比,我们何其富有、何其幸福,更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人要经常想想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学会感恩。 《帕瓦娜的守候》讲述阿富汗女孩帕瓦娜是个怀抱勇气的追梦者,无抱怨而是积极向上的面对,帕瓦娜的爸爸是所谓的海归,大学教书,在战争开始时妈妈建议远走他国,而爸爸却坚持留在阿富汗,要用所学回报阿富汗,妈妈也是知识分子,可战争不如愿,他们是去工作,爸爸也在轰炸中失去一条腿,在轰炸中不断搬家,东西越来越少,妈妈及姐姐在没有男人的陪伴下是不能出门,作为唯一成年男人,爸爸要支撑整个家的经济来源,帕瓦娜每天陪同爸爸集市上为他人读信,生活,在贫穷的阿富汗,识字的人极少,因爸爸受过教育,思想别于封建的阿富汗男人,教会帕瓦娜识字,这也为后面爸爸突然一天被带走,家里的依靠成为了帕瓦娜,也是可悲及勇气的蜕变,妈妈开始一蹶不振,姐姐及妹妹弟弟又不能外出,连出门晒太阳都不行,每天呆在黑暗潮湿的小屋,出于无奈,此时也在妈妈同事薇拉夫人出现,薇拉夫人是梦想缔造者,在战争中失去所有亲人只剩一个外孙,但她没有气馁一蹶不振,而是用积极心态帮忙他人,偷偷创办杂志,教女孩们学习等。薇拉夫人建议帕瓦娜女扮男装出门赚钱养家,同时又碰到曾经的女同学肖亚齐,同样男孩装扮,她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肖亚齐想着离开阿富汗,她们为了攒钱,兜售香烟口香糖等,甚至去挖死人骨头,看的心酸,为了怀抱的希望,在底层艰辛的生存。帕瓦娜从开始的抱怨不安成为坚强充满勇气、怀抱希望的女孩,通过帕瓦娜的蜕变,也希望阿富汗也在蜕变,让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无战争、充满阳光的国家。 《帕瓦娜的守候》告诉我们只要怀揣梦想,就会有希望。引用狄更斯的话结尾:希望,是栖息于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在如同黑夜的阿富汗,黑夜如论怎么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在孤独中安然守候,在微光中充实希望,像帕瓦娜这样的怀抱希望的生活下去。